2009-09-30

北高雙城記—到南方打工渡假/
Working Holiday in Kaohsiung

逃離這個讓我成長卻又讓我感到壓抑的都市吧!
到同樣到掛著這面旗子的南國「打工旅遊」
洋人們在描述工作類型中,有種敘述方式叫作part time here and part time there。又有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選擇到國外去「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某些原因我把自己卡住了,而就算沒有卡住,面對接下來的岔路口也是充滿徬徨。為了跳出這個困境,我帶著未竟之業,答應了高雄同學的工作邀約,來到西子灣畔的大學圖書館做短工。當人們嚮往到首善之都掙個頭角崢嶸時,離開也許是另一種選擇。而我既然受縛無法遠遊,那就在國內來個「打工旅遊」吧!

在面試這份工作時,我分析了自己的一些長處:有還算敏銳的觀察力,常能發現一些特點與小細節;以及良好的適應力,可以很快地融入在地的生活。因此,我希望藉著觀察力找到高雄的特色,而不被過去的其他都市經驗侷限,免於比較東、比較西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很快融入,過得如同在地人,但又不要融入太快,以至於生活過於自然而趨於平凡,變得無味。這也是我急於在搬來之初展開這個系列的紀錄。希望可以寫些東西記下我所發現的高雄,讓大家和我一起認識高雄,高雄在地人跟我一起樂活高雄,出外的高雄人跟我回味高雄。

在臺灣,作為南方的龍頭,高雄成為「對抗」臺北的草根代表。除了像法國塑造出偉大的帝都巴黎外(其他都市幾乎都以陪襯或特種風情出現),其他像是日本關東關西的東京、大阪;英國的倫敦、愛丁堡;美國的東岸西岸、北方南方;澳洲的雪梨、墨爾本;越南的河內、西貢;中國的京滬、滬港、漳泉,都不脫人們愛兩兩比較的心理。作為一個老臺北,其實是很雍容自在的欣賞北高共同向上的競爭力,很幸運地,我在「後世運」蒞臨這個蛻變過的都市。新高雄人凝造出來的一種驕傲與信心,和臺北的舊時王孫(不論是日式或大陸)或是布爾喬亞風味相比,感覺更有活力了。

將近一個月的「打工旅遊」,已經有了點小心得,像是:充滿日式風味的計畫都市V.S.序中有亂的都市規劃、自立更生的都市交通(公車、交警、腳踏車)。另外也造訪了一些小景點,就待之後慢慢介紹吧。

最後來首陳瑞斌與高雄市國樂團《愛河》鋼琴協奏曲,作為我高雄生活的序曲!

2 則留言:

  1. 其實,時光如果回推20年,1980年代的高雄人比現在更有自信!當時的高雄,漁業賺錢、商港賺錢、拆船業賺錢、五金業賺錢,進而百業皆賺錢!當時的高雄人,會抗議為何新聞都以台北為中心,會對北上求發展嗤之以鼻。現在淪為學生雅房的八五大樓,也約莫是在那時候籌建的。可是,這二十年來的沒落與衰退....

    高雄是個好地方!但我已遠離甚久....等待你多寫些你的觀察,讓我這遊子溫故知新吧!

    回覆刪除
  2. 二十年前,台灣大概都是靠高雄的工業在撐得吧。十大建設就有三項是在高雄。那時的繁榮,是扎扎實實的製造業,是生產,是血汗而得的。

    如果那時後的高雄,是在工地打拼的少年郎,現在大概是要穿起西裝,到大街上學著當業務,作點生意了。至於沒落或是衰退,這一年,可能特別令人有感觸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