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How Do You Live?
自從知道宮崎駿宣布復出再畫一部動畫,叫作《蒼鷺與少年》(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而且靈感來源自一本日本暢銷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我就去圖書館預約了,印象中好像排到二十幾順位。前天終於在後面依舊有十幾個人預約不能續借的壓力下讀完了。這本書的網路介紹有一句「隨時可在部落格或FB上找到人們撰寫長文感動推薦的書」,如今我也要來做這件事。
2021-06-25
青蔥與人間 / Spring Onion
上週日在Jason買了把青蔥56元,豪邁地亂吃加上切掉爛根和尖端枯黃,應該一週勉強可吃完。這週休假在房間防疫,原本列了很多待辦事項,結果唯一開始的只有認真吃飯。有些料理是改良過去曾經做過的為簡易露營版;有些是近期在各粉絲頁看到的食譜,還有些是朋友做過貼出來或轉貼待做的。中西餐交替亂吃的下場就是青蔥吃不完啦。
以前看過一些網路生活智慧小短片,隱約有青蔥很好種的印象。於是在週四晚上看完人間條件四網路首播後,就把剩下的蔥根裝起來。沒想到一覺起來就冒芽了!淡綠色的部分是一個晚上的新生部分,好種的令人意外。疫情或許不會讓我變成小廚神或小農夫,但是成為農作觀察家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以前看過一些網路生活智慧小短片,隱約有青蔥很好種的印象。於是在週四晚上看完人間條件四網路首播後,就把剩下的蔥根裝起來。沒想到一覺起來就冒芽了!淡綠色的部分是一個晚上的新生部分,好種的令人意外。疫情或許不會讓我變成小廚神或小農夫,但是成為農作觀察家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2019-12-31
2018-11-23
尋找認同 / Identity
玩攝影有一段時間也追蹤了些攝影公司的臉書專頁,看到尼康的攝影大賽臉書廣宣,原本覺得這種世界級的比賽離我很遠,直到週末經歷了些種種,才發現今年度的主題還真是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身邊。
今年的攝影競賽主題公開組是「改變」(Change)、新世代組是「身分(認同)」(Identity)。
今年的攝影競賽主題公開組是「改變」(Change)、新世代組是「身分(認同)」(Identity)。
2011-04-30
辦網聚 / Holding Third Postcrossing Taiwan Meetup
有些高人氣網誌,會舉辦網友見面會。本小網誌並沒有這樣的號召力。不過很幸運因為嗜好的關係,23日辦了一場中型網聚。這篇就來記一下網聚辦理始末及方法。
兩年前,Postcrossing的臺灣社群辦了一次聚會,當時是由寄收數量第一名的荷蘭人片友主揪,大家簡單的在臺北火車站吃頓飯,然後聊了一個下午。當時我只是敲敲邊鼓的參與者,但已經興致高昂的快速寫篇記錄,成功地把我們的聚會推上Postcrossing 官方部落格。去年,有人在噗浪上糾集聚會,當時有感於Postcrossing的社群功能太弱,聚會前快速於臉書成立了一個「臺灣Postcrosser明信片交換玩家」社團。這一年來,陸陸續續有四百多位會員加入,還辦了幾次明信片交換活動。是時候再來一次實體的社群聚會了。
辦理網聚的步驟如下:1.預擬行程;2.意向調查(時間、可接受費用);3.聯繫各點;4.修正行程及確認;5.訂製紀念品;6.接受報名、收取費用;7.接洽交通、餐飲;8.準備活動用品;9.最後就是和大家見面了。
兩年前,Postcrossing的臺灣社群辦了一次聚會,當時是由寄收數量第一名的荷蘭人片友主揪,大家簡單的在臺北火車站吃頓飯,然後聊了一個下午。當時我只是敲敲邊鼓的參與者,但已經興致高昂的快速寫篇記錄,成功地把我們的聚會推上Postcrossing 官方部落格。去年,有人在噗浪上糾集聚會,當時有感於Postcrossing的社群功能太弱,聚會前快速於臉書成立了一個「臺灣Postcrosser明信片交換玩家」社團。這一年來,陸陸續續有四百多位會員加入,還辦了幾次明信片交換活動。是時候再來一次實體的社群聚會了。
辦理網聚的步驟如下:1.預擬行程;2.意向調查(時間、可接受費用);3.聯繫各點;4.修正行程及確認;5.訂製紀念品;6.接受報名、收取費用;7.接洽交通、餐飲;8.準備活動用品;9.最後就是和大家見面了。
2011-02-14
國之大事盡付笑談中—記劍舞楚天文物展導覽 /
Bronze and Lacquerware
![]() |
國立臺灣博物館劍舞楚天特展相簿 |
不過這篇並不是要講博物館如何精彩,而是記錄一下我的第一次博物館導覽志工體驗。我想踏入博物館圈已有一段時間了,不過每次博物館招募志工時,我都有雜事纏身,最後都退卻而沒報名。這次臺灣博物館突破自身的主題(臺博是個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傳統四大主題分別為:民族人類、動物、植物、地學。),與湖北省博物館合辦這場 劍舞楚天 楚文化特展,另外招募短期特展志工,終於讓我有機會了。
擔任志工前自然有些學科訓練,還有策展人在佈展期間的導覽,讓我近距離、毫無阻隔地欣賞文物。現在展覽已經結束了,讓我來重新回味一下這場看(講)了許多遍的展覽。
2010-06-09
給未來 / To the Future
從明信片片友的臉書聽到了德永英明的歌《未來》(劉若英翻唱為《後來》),而聯想到下午廣播中聽到另一首劉若英新歌《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原版,也是日文歌。找了一下是位日人與美籍義裔混血的歌手安潔拉.亞季(Angela Aki)的作品《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
兩首曲子都與時間有關,第二首更是條時光膠囊的書信之歌。YouTube上面有不少網友偏好日文原版的評論,分析了兩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粵語版是完全不值相提並論了),說詞意在面對時間的態度不太一樣,一是暗自檢討、堅定腳步,另一個是安慰過去、展望未來。姑且不論歌詞如何,我覺得劉若英稍降半調把韶光易逝的感覺唱得淡點,比較對我胃口,兩天重複聽了近百遍後,決定來寫這篇網誌。
兩人的音樂影片拍起來,亞季維持他簡單的風格,以個人鋼琴演奏居多,相較之下劉若英的劇情較多,畫面也比較豐富,臺灣的校園風格也讓我較有共鳴。(以下取自唱片公司)
一系列的音樂串連,還讓我聯想到前天發生的新聞(剪報1、2、3)。嘉義高商開了一批十年前封起來的瓶中信。
兩首曲子都與時間有關,第二首更是條時光膠囊的書信之歌。YouTube上面有不少網友偏好日文原版的評論,分析了兩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粵語版是完全不值相提並論了),說詞意在面對時間的態度不太一樣,一是暗自檢討、堅定腳步,另一個是安慰過去、展望未來。姑且不論歌詞如何,我覺得劉若英稍降半調把韶光易逝的感覺唱得淡點,比較對我胃口,兩天重複聽了近百遍後,決定來寫這篇網誌。
兩人的音樂影片拍起來,亞季維持他簡單的風格,以個人鋼琴演奏居多,相較之下劉若英的劇情較多,畫面也比較豐富,臺灣的校園風格也讓我較有共鳴。(以下取自唱片公司)
一系列的音樂串連,還讓我聯想到前天發生的新聞(剪報1、2、3)。嘉義高商開了一批十年前封起來的瓶中信。
2009-12-21
記我的玻璃沾水筆(玻璃筆) / My Glass Pen
- 所有圖片都可以點了放大喔!
十一月初,參加了一團國內旅遊,到彰化鹿港彰化濱海工業區(彰濱工業區)參觀了台明將公司的臺灣玻璃館。這間博物館是以比較工業的方式作展示,藝術的成份比較少。然而因為行前完全不瞭解到底參觀的內容有什麼,所以沒有任何預期下,逛起來倒也有趣味。這種產業型博物館或是觀光工廠在展示結束後,自然會接著一個賣場,在其他人紛紛買了些玻璃茶几、穿衣鏡等生活用品時,我早打好主意要買玻璃筆了。
2009-10-31
我也有在美術館展覽過 /
I'm in the Fine Art Museum
2009-08-27
有信呀!來拿信啊!You've got mail, folks!
莫洛克風災的故事,前兩周陸陸續續被披露出來,從公車司機回頭救人捨身、忠狗護主抗水,到國軍義務役弟兄緩退救災,或是邦交國部落的情義相挺。這週,小故事的熱度逐漸消退,每個人看到不同的故事自是感受不同,救災的驚心動魄自是不在話下,但常在寄信的我,對下面這則新聞特有感觸,剪起來放到今天才寫下這篇。小故事不免讓人低回在三。
2009-08-12
風災水災莫冷漠,持續馳援南臺灣 /
Keep Helping Victims of Morakot

從8日水災開始,9日半夜三點,PTT迅速開設了Emergency板,讓救災消息從八卦板(Gossiping)轉移出來。各式各樣與災情有關的情報,正式集結起來,PTT鄉民們除了蒐集資訊外,還發起了募物資、招人力、開團購,甚至還有人開義唱募款等各式各樣的活動。10日、11日晚上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都有物資集結,手邊可以捐的東西不多,想想還是之後捐錢好了。昨(11)日晚上七點路過現場看了一下,這種近似快閃出來的活動,真想不到這樣有組織,且讓我看圖說話。
2009-05-14
人生的航程 / Life Voyage

「如果人生是航程,
離岸與靠岸的過程就如同人的出生與死亡。」
看東西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角度,或是帶有一些成見。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就是心中已有峰或嶺的樣貌,而加以比對實物與印象而得的結論嗎?島嶼看不看得見,其實也端看立足點在哪,我的澎湖經驗中,馬公對我來說才是看不到的島。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馬公還是澎湖之旅的基地囉!那些未拜訪過的小島上面有著什麼樣的事物?用什麼角度來看小島比較原味呢?讀歷史、教歷史的作者,划著獨木舟,用最平實的姿態,接觸澎湖大大小小的島嶼,再用他說故事的筆,寫下在海洋中發現的新鮮事。這一系列的航行,在海峽中探索著澎湖百島,也在探索人生中那些看不見的種種。
From Penghu Selection |
澎湖的環境,自然是最吸引我的點。各個貼在小島底端拍到的玄武岩柱,或是遠遠的在小舟上拍到帶有船艏的島嶼遠景,分別展現了玄武岩的特色--整排雄偉的石柱,連綴而成的平緩方山島嶼。或是那些小艇停在沙灘上,紮營在木棧板上,漂浮在潮池中,各式各樣的活動,滿足了人們對小島悠閒的想像。
然而在澎湖島嶼之外,划獨木舟也是這本書的重點。人生早已被各式各樣不同東西的比擬過,如夢如煙;像登山、賽跑;或是演場戲、唱首歌,總之就是一個過程。而航行的過程,或許沒有高高低低的起落,但是離岸與靠岸,就是這個過程的開始與結束。海面波浪時而澎湃,時而平靜,在表面浪潮之下,還有要靠經驗與判讀海圖才能得知的海流、潮汐。大海雖然無路,但航行終究有個方向,無謂的划船和只是活著而不懂生活一樣。至於書中這樣的比喻貼不貼切,大概要真正去體驗一次島嶼航行,才能感受吧!
這本不能拿來當旅遊書的澎湖遊記,讓我對澎湖又起了一份嚮往之情。花了一個下午看完後不禁找了張老師的電子郵件地址,寫了個短信過去抒發一下感受。也另外發現了這些作品有不少是張老師網頁上改編的。每個人看澎湖的角度都不一樣,不過愛澎湖的情感都一樣真摯。
2009-04-20
臺北交換明信片網友聚會 /
Postcrossing Meeting, Taipei, Taiwan, 2009

經過近一個月慢慢的討論,12名會員終於在四月18日正午,在臺北車站聚首。與會者包含北中南的人士,包含基隆、彰化、屏東,跨越了整個臺灣達400多公里,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大家到二樓美食廣場吃吃喝喝,還沒全部結束,就已經有人自然而然地把明信片拿出來分享。話題也自動展開,包含大家蒐集明信片的經驗、旅遊中的明信片、如何逼迫朋友在旅遊中寄明信片,還有拿出同一套明信片來比較等等。

Postcrossing had started to be popular in Taiwan since last September. The web forum, however, was not a common disgussion place for Taiwanese internet users, so people here did not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s a club or a group. However, a diligent Dutch mother, who sent the most postcards from Taiwan, sent out a proposal through personal message one by one in March, 2009, and made people going to the forum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12:00 noon, 18 April, 12 postcrossers met in Taipei Main Station without any detail plan but their favorite postcards. Although most people came from Taipei, there were a man from the northernmost city,Keelung, and a woman from the southernmost county,Pingtung, crossing over 400 km.

Everyone wrote the postcards so hard and were very happy. At the end, they went to the post office to mail them out. Wait and see, maybe you will get one of the meeting postcards.
- Postcrossing official blog report (update on 13 May)
- 明信片交換網站官方部落格報導 (五月13日更新)
2009-03-06
斷頭,還是斷尾?
之前看到了好多活動,都很有興趣參加,也都貼來想好好準備了一番,不過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這些沒有成功的事,有些連開始都沒有,也有那種做到一半就無以為繼。似乎是自己虎頭蛇尾,但是又覺得像是被人家斷頭。都不知道算是斷頭,還是斷尾!
二月底,去面試了一個兩天的臨時工。整個過程有種被主辦單位鄙視的感覺。可能因為臺北人多的薪水居然硬是比台中高雄低了許多,而且面試時,臨時被告知薪水砍掉三分之一,等於硬生生變成工作是台中高雄的兩倍薪水卻一樣的狀況。好在這個像是洋買辦的工作,最後也被刷掉了。省得再考慮要不要去嘔氣。
三月中的鐵騎橫越黑水溝的活動,一開始就是個命運乖舛的活動。先是去年秋天颱風,然後預定贊助活動的海洋拉拉號,引擎攪網機械故障,延到春天來辦。結果主辦單位大改遊戲規則,變成隔兩週自行前往澎湖完成第二階段比賽(海洋拉拉也改從基隆開廈門,放棄台中馬公航線了)。少了這個航程的接駁,吸引力真的大減。若要搭船,還得前往高雄搭乘,不然用飛機運單車,國內線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去信主辦單位確認未得回覆後,連報名也沒有報了。月底週末會有澎湖段的決賽,先預祝賽事順利,觀光經濟效益多多。
二月中Job on the reef,片子是拍了,也想辦法在截止前兩天傳了。腳本跟設計和同學討論了許久,和當初整個大不同,還找了人幫忙剪片,成果雖然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滿意,但是自己也很高興有了這樣第一次的影像製作。但是......但是,令人髮指的是,主辦單位在活動推出第一周遭遇到的技術問題,在最後兩天的週末又遇到了。大家趕著上傳影片,塞到整個大當機,所有的網站頁面通通都開不開,等了兩天總算有擠上去,傳了幾次,大概累計傳了100多Mb的東西,一點回應也沒有。而更不幸的,截止日訂在週末,所以什麼補救的辦法都沒有。我非常生氣的寫了信去分別給昆士蘭旅遊局和承辦單位,抱怨一番:「已有展開招募時的前車之鑑,卻不思預防網路塞車,準備更大的頻寬。昆士蘭空有優良的觀光資源,卻沒有妥善的通訊科技,徒讓應徵者白做工,也讓我愧對找來幫忙的人。這就是這次活動給我的印象。」結果也只是收到樣板回覆,所以我再也不想關心這個活動了。等以後靠自己的力量再去大堡礁時,再自己準備吧。最近,臺灣的入圍者,果然靠著群眾的力量擠到外卡第一名了,不知道種子前十名又是什麼樣子的人物。祝他好運。
三月初,還參加了國家考試。題目不難,可惜一直心有罣礙,沒有好好準備。真有機會,這可能會是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公務員工作。
念書順利,都不算什麼。人生只不過才剛走到山腳旁。行走至此,回首已不見來時路,路頭在何方,也不重要了。
2009-01-31
台北散步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就在一邊走一邊決定下,我們已經走到了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了,好在,宅HOHO很快就決定了讓我們回到台電大樓捷運站坐車去火車站逛NOVA的決定。大拐一圈後,回到羅斯福路,他居然又說想去師大逛逛。不過這時候我已經不太想坐車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路,坐什麼車都不划算。所以到了師大我就以安迪‧沃荷的展覽把陳HOHO拐到中正紀念堂,接著再走去台北火車站也不為過了。
雖然不確定到底有沒有休展,不管反正走到中正紀念堂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再走到車站了。從金山南路,轉杭州南路,然後從杭州信義的轉角亭進中正紀念堂。很幸運的遠遠就看到紀念堂底樓的大門有開,而且一進去後兩排很有味道的紙花燈,讓我又再次後悔,為什麼不把相機帶出來呢?帶有和風的紙燈,有雅緻的國畫妝點,讓平時稍嫌空白的中正藝廊溫暖了起來。
不過還是趕快進入正題,安迪‧沃荷。我覺得沃荷先生的姓本身就很有普普的歡樂氣氛,哇唬~~~。不過四點多進場的我們,用力的把每個展品看了一遍,還是不到五點半就看完了。展品的部份仍然是對最知名的瑪莉蓮‧夢露、毛澤東與金寶雞湯麵罐頭比較有印象。其他的展品,儘管可能以前有在書本上看過,但是印象都不深。去看展覽有時候會有那種見到真蹟「哇!」的感動,但是沃荷的展覽,大概只有那種「喔!」的感受。
雖然不確定到底有沒有休展,不管反正走到中正紀念堂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再走到車站了。從金山南路,轉杭州南路,然後從杭州信義的轉角亭進中正紀念堂。很幸運的遠遠就看到紀念堂底樓的大門有開,而且一進去後兩排很有味道的紙花燈,讓我又再次後悔,為什麼不把相機帶出來呢?帶有和風的紙燈,有雅緻的國畫妝點,讓平時稍嫌空白的中正藝廊溫暖了起來。
不過還是趕快進入正題,安迪‧沃荷。我覺得沃荷先生的姓本身就很有普普的歡樂氣氛,哇唬~~~。不過四點多進場的我們,用力的把每個展品看了一遍,還是不到五點半就看完了。展品的部份仍然是對最知名的瑪莉蓮‧夢露、毛澤東與金寶雞湯麵罐頭比較有印象。其他的展品,儘管可能以前有在書本上看過,但是印象都不深。去看展覽有時候會有那種見到真蹟「哇!」的感動,但是沃荷的展覽,大概只有那種「喔!」的感受。
我跟陳HOHO說:雖然是普普藝術,不過是美國的普普藝術。那些美國生活文化的象徵,對我們而言,反而有些距離。美國文化或許席捲全球,但是要說美國文化就是流行文化也是有點落差的。要不是有美州的生活經驗,也不會有用過金寶雞湯麵罐頭,更不會對那個湯罐頭有任何感覺。如果在台灣能夠變成更貼近臺灣的東西,或許可以讓觀眾更有感覺吧,要不是維力麵,還是鳳飛飛,感覺都有趣不少:
我們在最後面的紀念品部也逗留了一段時間,我買了金寶雞湯麵罐頭和香蕉格言的明信片兩張,拿來作我明信片交換活動,這幾天剛好得到一個美國的地址,收件人也希望收到藝術明信片,今天終於趕在把它寄出去之前拍照順便把這個紀錄寫好,希望可以順利抵達。香蕉格言對我來說也頗有感觸。香蕉,台灣之特產也。格言的部份:「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出名。」這種可以激勵人心的話,拿來寄給人家也滿好的。而陳HOHO則大肆消費了一番,買了磁鐵、杯墊、徽章......,非常的捧普普藝術的商業風采。還有很多紀念品都好精緻,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先逛賣店的部份,說不定我會考慮把門票省起來,多買點紀念品也不一定。2009-01-13
The Best Job in the World
What is the best job in the world?
這是個澳洲昆士蘭旅遊局1月12日推出的宣傳活動。在2009年的下半年(七月一日起),在大堡礁上的漢米爾頓島擔任六個月保育員(caretaker)。上面是這個工作的廣告影片,看得我心癢癢的,沒那個空閒也要來幻想一下我的小島島主生活(看國外這種飛行鏡頭實在很過癮,在加上色彩也超飽和,水底攝影更是生動)。
澳洲的旅遊宣傳一直做得很好,儘管英國是最大而且最主要的市場,或是英語系國家,澳洲一直都沒有少掉多元文化(或是說多角化市場)的部份,這個宣傳文案的部份,不但有英文,還有德文、日文、韓文,再來有簡中、港繁中,也有臺正中。我花了一段時間仔細的閱讀這個網站裡的東西,還把英文、簡中和正中的工作說明下載下來好好研讀(如果我分內的正經事可以這樣熱中就好了),希望可以在之間找到一些眉目,搶到這個機會。簡單講一下這份工作好了:工作的重點是在大堡礁裡發現新景點,然後透過相簿、網誌、日記、來宣傳大堡礁的一切。再來就是工作的福利:薪水當然是以Global的計算方式啦,半年15萬澳幣,非常美妙,另外提供一間三人房,以及一名同伴的同行機票。其他優美的環境就不在話下。官網的翻譯方式是說「最理想」的工作,剛剛順便查了一下已經有轉錄的部落格,有不少人把它翻譯成「最爽」的工作,雖然不適合官方文案,不過還真貼切。
應徵的方式其實不難,用英文拍個一分鐘的影片,用輕鬆娛樂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然後傳過去就可以了。總之這個宣傳實在太厲害了,才推出不到三天,就已經超過三十萬人塞爆網站,然後已經有兩百位左右的人把一分鐘的簡歷影片傳上去了。不過最多的當然是英國人、美國人,澳洲可能本來人就比較少,大堡礁對他們也很普通,所以不是最多,其他還有什麼義大利、土耳其、羅馬尼亞、孟加拉、印度等等國家的人。東亞真虧主辦單位這麼認真準備了五種文字說明,目前只有一位香港人投件。
我其實還滿有興趣的,弄了一下自己的文案,然後練習英文口頭報告,一分鐘居然只能講到15句話,而且錄音起來聽後,還是有說不出怪腔,而且看很多次都不覺得有趣,只可惜我是個很不有趣的人。看了一下目前已經傳上去的,很多人大概可以講到20句,然後聽起來不會很趕,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排了一下預計要講的,一格給一個take,不過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可以讓自己比較有趣的了。
這個是目前看到我覺得算比較有趣的徵選者,隨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準備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相信應該有更好玩的影片會出現,到時候再發揮我們華人的能耐,學習別人的特長。目前已經有一些單字是看別人想到的了。不過重點還是要拍起來,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幫我掌鏡就是了。
如果真的能選到,除了我可以有這個很棒的半年外,我願意把一萬塊澳幣拿出來,分攤所有我認識,願意到小島陪我一個星期的人的機票錢。(數量不少喔,如果沒分完,那願意來的人就賺到了,生活費也省啦!)所以,來幫忙吧!
2008-10-19
幼稚的吹笛手
作者: DoD (還是得面對) 站內: DoD-for-All
標題: [生活] 幼稚的吹笛手
時間: Sun Oct 19 00:33:11 2008
標題: [生活] 幼稚的吹笛手
時間: Sun Oct 19 00:33:11 2008
稍早,我們家鄰居在吹直笛,我們家附近一直有一戶人家不時彈鋼琴,然後吹直笛。一直搞不太清楚到底是哪家在演奏。他們最常彈奏的曲子就是天空之城。
晚上又有人吹直笛了,可是吹了那麼久,都沒有練好,而且他一首接著一首換,都沒有完整的吹完一首過,有:綠袖子、歌聲滿行囊、天空之城、驪歌、平安夜、風之彩等等。
聽那種零零落落的練習,真是令人生氣,所以幼稚的吹笛手就出現了,從抽屜拿了數年沒吹的直笛(就在書桌最下層的抽屜),他吹哪一首,就跟吹哪一首,雖然沒譜,不過反正他也吹得零零落落。
結果居然是我們家樓下的小朋友在吹,我一直都覺得離我家有段距離,可能是對面的,沒想到是正下方。然後他們小兄弟倆,突然有個人說,「他要跟你尬車」,然後吹笛手就爬到他們圍牆上,對著巷子演奏起來了。小兄弟是天真的吹笛手,而這個與他們「尬車」的真是個幼稚的吹笛手...
2008-07-15
目前生活的重點
除了論文外,法國行受到經濟與其他家庭因素,暫時先擱置,不過仍舊擺在找工作順位前,希望可以解決經濟的問題。目前正在進行以下的活動Let's Go農村趣--農村達人。明天就是最後一天送件了,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參加徵選,一方面希望很多有心人參與農村體驗活動,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太多競爭對手。不過不管怎樣,都希望可以藉此為法國行打下一些基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