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鄉村風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鄉村風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1-20

東進武嶺 / Wuling via Taroko

單車武嶺紀念照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但是很多事一輩子不做也不會怎樣,就像單車上武嶺。

2021中秋節前跟朋友L君聊了一下中秋行程,沒想到他順口提了一下中橫單車之旅我表現出興趣,他年底還記得,就來跟我敲檔期了。十二月初敲一月的假期根本像下注一樣,好在當時我勾假先挑了元月15日這周,現在看來是連續三周中唯一沒下雪的好日子,真是幸運。

單車北橫之旅是2005年,南橫是2009年,2022年中橫單車之旅就在疫情二周年前展開,也算是我2010年起每兩年一度的出國單車之旅的替代吧。

完整相簿請看這裡

2017-02-19

夕陽與晚霞 / Sunset and Glory

一轉眼二月就過完一半了。過年是一個很容易怠惰的藉口,一月過年前放假回家想說短短幾天休息了一下然後到處遊玩,收假工作後開始各項春節的忙碌,接著又回家過年,等到二月上班,新任務纏身,就拖到現在了。沒有留下些什麼文字,倒是拍了好些照片,練習了些攝友常拍的主題,也順勢去了些報章雜誌誇為最美的X個必看OOO,還在元宵節跑了好些在地慶典與墟集。


比較有感覺的照片,多是些辦公室的窗景,有早上一到辦公室見著的遠處黃金海與小島燈塔,還有晚霞與夕陽。二月中的日出,差不多在早上接班時還可以在海面上維持一條金光,沒有散開,傍晚則是在快要下班前落到遠方的山丘後,非常適合偷閒拿起相機捕捉。連續幾天好天氣夕陽時萬里無雲景觀較無趣,除了一輪紅日與丘陵樹梢的剪影,拍不出什麼有趣的東西,直到這張終於有很濃郁的晚霞了,天氣看來要轉壞了。

辦公室的環境是冬暖夏涼,季節變化感受不深,比較明顯的感受就在晨昏時間點的早晚還有太陽起落處的挪移。冬天會從比較靠近陸地的地方升起,落在離聚落較遠的丘陵;夏天則從海上升起,落到聚落後,差不多就是花火節放煙火的地方。工作雖然是看天,但不用真的看到這麼遠,不過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歲時推移,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2017-01-23

時光游移 / Time and light

上週在合歡山頂看完夕陽與暮光後,在早早睡覺賭隔日日出和已有的星空間,選了觀星。在大自然環繞的情境下,很容易往內心觀照自己。一個人在冷冽的空氣、清朗的夜空下,對時間與空間有了另一種體悟。


星空拍攝在蒙古旅行試過一次,這次電力較充足,決定來嘗試攝星軌。立好腳架調好角度,再查一下網頁設定好相機,就躲到停車場邊的屋子與山壁間躲風,放相機獨自站在停車場邊拍。

一開始的等待在滑平板中快速度過,但低溫使得平板也很快地就陷入低電量狀態自動關機了。於是我開始星空辨識,呈現W排列的仙后座在山巔左,運用連線找到北極星後,再往山巔右側找到北斗七星。在天頂的是很容易的獵戶座,冬季大橢圓也依序連出來了,但這也不消十分鐘。想著白晝的流逝還可以看著影子逐漸變短或拉長,夜間的時光流逝就只能看著天上的點點星光逐漸轉動了。想著這一個多小時的星光,轉出15到20度的距離,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一個多小時分別被凝結進百來張的相片,然後再疊成一張。而這些星光又來自遠方的恆星們好幾年到好幾百年前發射出來,然而這之間的時光轉換游移,讓我不覺時間的消逝,反而讓我感歎空間之大,人類之渺小。

照片疊出來了,扣掉一些腳架抖到,來往車輛大燈閃過的片段,星軌斷斷續續的,而且沒想到有這麼多的飛機來來往往。不過初嘗試效果還不錯,貼出來做個紀念。

2017-01-07

馬公日與夜 / Magong day and night

攝影就在晚餐後。


昨天晚餐後經過已經收工打烊的馬公航空站,想說來記錄一下這條常常通行的路,作為黑白照挑戰的一發。但是後來選了枯枝,而沒放現拍的照片。今天想了一下,覺得日常生活也很重要,還是選進這個挑戰系列最後一發。

坦白說,這張照片的美感一般般,稱不上什麼「攝影」,純粹是內容對我有點意義。原本想讓路燈有點星芒效果,但這五個燈呈現一個很疲弱的暈眩,毫無銳利感。星芒攝影的原理我是知道的,但卻是知易行難,常常想要而做不到,一不注意反而才拍得到。不過沒有星芒也罷,平常看習慣的彩色世界化作灰階,另有豐富與細緻的建築紋理。希望接下來可以在技術上有更高的掌控力。

馬公航空站面對馬路總共開了九個門,有柱廊與出檐,整體規模、配置與動線都滿流暢的,過去三四年來,應付忙碌的夏季觀光季也都不算太雍塞,今年在少了一家航空公司運作後,不知道市況會如何。航空站建築本體沒有太厲害的來頭,反而是前方的機車停車場配了一個「低碳島」的太陽能車棚有得過獎,還有照片中遠處黑暗裡的三角形也是有得建築獎的排班計程車鋼棚。有機會有拍到好照片再來分享。


今天白天又經過同樣的拍點,不過趕著去上班,用站著比較高的視角拍了白天的樣子。

2017-01-05

沙丘上的涼鞋 / Sandals on the Sand Dunes

第三天的黑白挑戰選了2016年8月的蒙古戈壁之旅,沙丘上的涼鞋

藉著去蒙古開會之便,我參加了一個戈壁旅團,其中有一天到了真正的「沙漠」,而且沙還堆成了蒙古最大的沙丘Khongoryn Els。資料顯示,這個沙丘高達三百公尺,長有一百公里,寬則在六到十二公里不等,面積約九百六十五平方公里,約是3.5個臺北市的大小。不過戈壁有一大片的平原,我們從北面穿過一個山隘口,遠遠就看到這個沙丘了,遠望只覺得長,還不覺得寬或大,更不覺得高,直到車行至丘底。

2017-01-04

珠江水鄉 / Marshes in Guangdong, China

黑白挑戰第二發,這張是前(2015)年底前往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旅遊時,在公車上所拍的潭江水鄉一景。

廣東是我陌生的原鄉,不過去廣東旅遊也不是第一次了。小時候家族旅遊跟團去北京後,有脫團去廣州探親和造訪黃花崗;還有次是奶奶找了香港當地的廉價購物旅遊團去了珠海、中山;再來是我2013年底去了廣州市探尋父親的兒時故居以及到番禺找先祖父名下的祖厝。這次利用年底到香港探親的長假,自己再進廣東探訪世界文化遺產 ─ 開平碉樓與村落

2017-01-02

宏偉雄勝,廊香教堂 /
Chapelle Notre-Dame-du-Haut de Ronchamp

廊香教堂‧柯比意,1954
朋友在亞洲大學拍得一張天井天光,讓我想起了去年六月第三次在法國單車之旅造訪的廊香教堂

廊香是法文地名Ronchamp美化的翻譯,Google地圖上顯示為龍尚,我自己覺得念起來翻作宏雄,既貼原音又夠大氣。廊香教堂早先曾申請過世界文化遺產,但是規模過於單薄,所以並未通過。2016年法國包裹了和其他六國各地17處同一建築師科比意的作品,終於在七月份通過委員會的審查,列名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造訪了後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勝,我個人還頗自豪這點選景點的眼光,也不枉我騎單車翻山,還有在廊香小鎮多住一晚的安排。

教堂本身外型就夠特殊的,裡面更是光影的舞臺。南面的主牆有些小塊彩繪玻璃的窗戶和屋簷縫隙,在太陽南偏的時機,陽光斜斜照進來,在教堂內部的白牆投影出一片一片的彩色光暈,小窗孔的斜射光在灰塵中散射,籠罩了排列整齊的信徒用長條椅,讓人慕道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教堂幾個角落有小禮拜堂,挑高一路往屋頂穿出去。拜訪的當天時陰時雨天氣不太好,但天光依舊輕輕地、柔柔地撒下,小祭桌和十字架則在中間沉靜。彷彿在這裡禱告,心意可以上達天聽,必得上帝允諾垂憐。

2011-04-30

辦網聚 / Holding Third Postcrossing Taiwan Meetup

有些高人氣網誌,會舉辦網友見面會。本小網誌並沒有這樣的號召力。不過很幸運因為嗜好的關係,23日辦了一場中型網聚。這篇就來記一下網聚辦理始末及方法。

兩年前,Postcrossing的臺灣社群辦了一次聚會,當時是由寄收數量第一名的荷蘭人片友主揪,大家簡單的在臺北火車站吃頓飯,然後聊了一個下午。當時我只是敲敲邊鼓的參與者,但已經興致高昂的快速寫篇記錄,成功地把我們的聚會推上Postcrossing 官方部落格。去年,有人在噗浪上糾集聚會,當時有感於Postcrossing的社群功能太弱,聚會前快速於臉書成立了一個「臺灣Postcrosser明信片交換玩家」社團。這一年來,陸陸續續有四百多位會員加入,還辦了幾次明信片交換活動。是時候再來一次實體的社群聚會了。

辦理網聚的步驟如下:1.預擬行程;2.意向調查(時間、可接受費用);3.聯繫各點;4.修正行程及確認;5.訂製紀念品;6.接受報名、收取費用;7.接洽交通、餐飲;8.準備活動用品;9.最後就是和大家見面了。

2010-11-18

托天岩山:金門太武山擎天廳 Ching-tien Hall, Kinmen

還記得大學快畢業前,和社團同學排了去金門當畢業旅行,那時家裡便問要不要去「擎天廳」,爸媽說那是他們大學時參加救國團戰鬥營的些許印象。我們到金門租了車後,居然在所附的地圖上找到了擎天廳的標示,莽莽撞撞地開到營區大門,跟阿兵哥說想進去參觀。在兩岸依舊對峙的年代,想當然耳是被擋下來。那是一個要參加戰鬥營舉著反共救國的旗幟,才能參觀的核心「景點」。

八月初的金門遊,我選擇只記一段烈嶼行,原因我有寫下來,因為我還沒抓準在戰地精神和閩南文化中擺盪的金門。多數開放給遊客參觀的是已無戰備需求的據點,也就是「功成身退的老兵」,因而有種失魂落魄的凋零調調。

其實金門還有很大一部份是常人無法觸及,過去以戰鬥營的方式進入,娛樂性質可能比較高。現在以緬懷之情來觀光,反而那股肅穆之氣、過往的軍魂,會以鋪天蓋地之勢壓來,所謂頃全國之力對抗,為生死而戰的故事,其實並不是太久遠的歷史。

金戰金讚任務二:金門高粱酸白菜工坊 /
Kinmen Pickled Chinese Cabbage

之前看過幾個網誌,有些有趣的產業觀察,像是什麼曬鹽、煮豆皮、曬麵線、鑄造印刷鉛字等等,最近還有一本關於老行業的書籍 出版。古早產業搭上懷舊觀光風潮,也能紅上半邊天。沒有發展的就在消失前燃燒最後的火花燦爛落幕,有活力的則是再次復興。

金門部落客任務第二項是個工商服務時間,每人需逛完主辦單位商家清單十三家中的五間,其中有兩家指定商家。這些店家都不算老產業,也多有名聲在外。可以藉著部落格活動之名來窺看產業幕後其實還滿令我期待,如果可以因此有篇有趣的產業觀察那就更好了。

我被指定的兩家特產店位在金門東,其中有一間「金門高粱酸白菜工坊」在東北邊的金沙鎮,離居住的水頭(金門西南)最為遙遠,也離大聚落金城或金湖鎮中心有段距離。我排在擎天廳參觀後,回山外車站借用免費觀光腳踏車一一騎去拜訪,高粱酸白菜又是農特產品,讓我有種回到農村達人活動的錯覺。

2010-09-17

東引散策(四):海上交通
Notes of Tung-yin IV: Transportation

交通是想寫東引系列最早冒出來的主題,不過最後我決定調整一下順序,讓東引停在這邊。

很多人的馬祖之旅,會以「水陸空聯運」來記述交通路線的繁複與顛簸。對我的東引之旅,沒的事兒!哪來的陸與空。就是坐船,坐臺馬輪、合富輪、閩珠二號、六號。難以捉摸的大海,加上無力的交通輪,就是造成行程長達十一天的主因。

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一個「縣」的幹道交通可以達到兩個小時之久,而東引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鄉公所到碼頭雖然只要五分鐘,但再往縣府所在的南竿又有34浬,渡輪要兩小時,所謂孤懸海上大概就是像這樣了。而八小時可達基隆都會區,兩小時卻只能到另一小島,這也是東引何以有「東引人」而非「馬祖人」這樣的地方意識了。

因航線起訖點的安排,船期是依照基隆的船報,所謂單號開行「先馬後東」,雙號「東馬東臺」,開到海峽西岸也都隔日了。在東引的這段期間,這些「術語」都聽到可以朗朗上口,能輕鬆和鄉親們解釋到底是錯過哪班,又預計搭哪班。


2010-09-16

東引散策(三):東引風光
Notes of Tung-yin III: Tourist Sites

待到第二個星期,老天終於賞了個晚霞夕陽,
右側西引山頭上凸出的石塊,名為和尚看經。

雖然是以懇親之名去東引,但旅遊行程才是要緊事,就算我沒去看T. H.他也照樣放假幾天出來閒晃。所以儘管他已經帶過母親踏遍東西引,我還是拉著他陪我去了許多地方。

我們的友誼說不上深厚,不過T. H.是個會聊天的伴。大多數的景點我都自己去,少數則和他邊聊邊逛,快樂不少。恰好選到同遊的景點特色較少,閒聊之中也不覺得無趣,完善地發揮旅伴功能—一起消化雞肋景點。

因為T. H. 的邀請,有一個行程較難得:參觀位在東引制高點恩愛山的營區。吃過營區午餐後由指揮官簡介東引的戰略地位,再帶大家遠眺兩三萬公尺外的島嶼,自北而南是大陸的四霜島、雙峰島、蜘蛛島,再來是民國轄地亮島、北竿。 隨然說都是海外景緻,可惜在營區中相機不便拿出來,只能在這邊稍微說個嘴,當作記錄。

另外挑幾個景點來記錄,順便介紹給大家。三三據點、東引島燈塔、國之北疆。

2010-09-15

東引散策(二):東引的人、村子
Notes of Tung-yin II: Villagers and Villages

東引鄉設籍人數約一千*出頭,不過離島通常設籍人數會比常住人口多上一些,聽公所的人說,常住大概七百人左右吧。不過島上實際的人數,卻是三、四倍於這個數量。

東引行十多天接觸過的人們:香格里拉民宿 老闆小娟、小娟的爸媽香記小吃的老闆夫婦、鄉公所環保課陳課長天寶及課員、美而美早餐店老闆、到東引做植物調查的學姐(Lulu)及助手、教會禮拜堂傳道夫婦,以及他們四個兒女,郵局士官長郵官、新來的小學代課老師豆豆(或荳荳)、小學教務陳主任、兩間麵店的老闆、國利豆腐店老闆(去吃了三次豆花),米醋坊女小開(名音:萱萱)、燈塔守燈人的女兒、在酒廠上班的元法哥、在觀光船上導覽的鄉代(小娟的舅舅),鄉公所財經課課長(監督遊船活動),開計程車的福哥、福嫂,以及眾多上教會的阿兵哥。

這些人除了住營區的阿兵哥,都住在兩個村子。不過其實是同一個聚落,為了行政區畫而畫出來的兩個村—中柳村與樂華村。聚落的規模可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照片中右斜上為樂華,左下半是中柳,以忠誠門中路區隔。)


2010-09-13

東引散策(一):阿兵哥
Notes of Tung-yin I: Soldiers

  • 東引之行有郵記一則,記錄這鄉的一間郵局,以及我寄出的十張明信片。

船到東引,在港口只能見到中柱港石牌
東引島碑得到遠遠的中柱海堤前才看得到
想了許久來寫幾篇東引紀行,雖散漫不成冊,但查散策有日文散步(さんさく, sannsaku)之意,在東引的這段日子,確實是個散步之行,就假日文漢字名之了。

東引之行,肇因多國語言交換社*的創社社長在東引當兵,駐守在東引的制高點。書信往返了兩次,真要動身去探訪大概就是想想,想想罷了。想當初在澎湖時,說要去探訪遠在馬祖的同梯,也沒成行。沒想到在金門旅行的最後一日,居然接到電話說月底營區試辦懇親開放參觀,在福建接到福建的消息大概就是緣份,立馬決定再訪福建。能夠以平輩身份去探訪軍營懇親的,這應該是最後的機會了。

這趟原本未定歸期的旅程,最後竟以11夜11天作結(8/26~9/6),久到我誤以為從此要定居北疆,清閒到研讀起鄉誌了。好在再久,也不如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最終也還是平安回家。

2010-08-09

生活需要一種主義—夏遊小金門(烈嶼)
Summer in Lieyu, Kinmen, ROC

烈嶼之門:勝利門。
從九宮碼頭過鄉公所歡迎牌,
進村前就會見到這座戰爭紀念碑
(點圖進相簿)
去了金門幾回,累積的時間也差不多有一個月。直到這次才住到烈嶼(小金門)。當南境之旅紅得發紫,這個前線中的前線,因模糊的立場,卻沒有成為「國境之西」*的熱門景點,往來島嶼的港口,也未成為「國門」建設。或許島國民眾對於「邊境」這種議題,還是要透過影視媒體才能炒作起來。

小金門在小三通的動線上,是水頭碼頭延伸出來的一段盲腸,又或許說小三通的動線其實對金門人是個沒有發揮經濟效益的「線」,僅僅是機場、碼頭兩個點罷了。這趟旅程新認識的朋友,有幾位就是常駐廈門利用小三通往返的臺灣人,長達一年多的外派生活,是第一次脫離這條線,展開「認識」金門的面,(說認識也不過是駕車半日遊)。要讓他們抽空到小金門,大概就跟「國境」之西對他來說一樣,是個天方夜譚。

2010-06-28

奔牛蹈海不復還—綠島.牛頭山 /
Green in Blue, Lu-tao (Green Island), Taitung

推薦配樂:
 陳建年 Pau-dull.Love of Earth, 大地情懷
 引自角頭音樂.2002.《大地》專輯
    


綠島地圖取自綠島鄉公所綠島資訊服務網
    (箭頭所指之處即為本文所提牛頭山)

臺灣有不少地方,在二戰後以中文重新命名,與最初的老地名多有差異。臺東外海兩座島嶼一紅(蘭嶼舊名紅頭嶼)一青(綠島未見於史籍的別名青仔嶼),相映成趣,也都在六十年前各自有了新名字。好在綠島新名也不失其神,整座島像裹上一張絨布綠油油的,過去大火燒山的火燒島形象,早已不復見。

環島公路機車不用一個小時即可繞一圈,只是中間有幾段分岔,好在分岔都有接回原路形成大圈上的小圈,只要多繞一大圈即可將環線上的分支繞完。其中,構成最大圈的分支該屬公館村繞過綠洲山莊爬上山的這條了。新來乍到的遊客如我們,不知不覺就錯過公路的主線,沿著海濱支線衝進公館村,再經過舊時的監獄圍牆,然後更錯過該轉進技能訓練所的大門,直抵牛頭山腳的燕子洞。

2010-04-13

慶修,吉也、安也!—吉安慶修院
Peaceful Chi-an, Hualien

吉安 慶修院相簿

不記得是楊牧還是哪位花蓮的作家,曾經寫過他自花蓮父執輩習得的日文,到了臺北的學校搞得日本老師不斷發噱的故事。
老師說: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講話卻有有濃濃的歐吉桑味,非常古怪。原來是因為花蓮長輩的日文腔調襲自早年花蓮的九州熊本移民。而老師說戰後大家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都能講很純正的東京腔,因此遇到這種外國人講話卻有很濃厚的地方腔,才會覺得大叔味很濃厚,而不斷發噱。
作者接在這個故事後面,分析了一下移民的原鄉困境,又繼續講了一些日本移民開發新天地的故事。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花蓮的熊本腔。讓我一直以為移民花蓮的日本人,以離臺灣較近的九州人為主,直到這次逛了吉安慶修院。

2010-02-07

藍綠之間的祕密,多良火車站 /
Between Green and Blue, Duoliang Station

多良火車站相簿

初春的花東行,原本打算以南迴列車結束。但在知道有人要騎機車來回,就決定改搭便車繞回西部轉客運了。既然少了悠閒的鐵道風情和太平洋風光(倒也沒有真的少太多,只是高度低了點),那就決定來個「密境*」追尋,拜訪多良。

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多良站,雖然是個廢站,但在鐵道迷界是個名氣響噹噹的必遊景點,堪稱祕境車站中的第一名。在我們準備要離開時,還遇到一位香港來的環島單車客,說是在網路上看到介紹,特別騎上來瞧瞧。可見多良站的名氣甚至紅到香江!除此之外,還有吵鬧的重機車隊,以及攜家帶眷卻無法拋妻棄子翻進站的車迷爸爸。這天的午後密境,好不熱鬧。

我們先在太麻里看好了時刻表,估算火車經過多良的時間,就趕緊到大街上買飯盒準備在南迴線上守株待兔,等火車通過。

2010-02-05

大豐大富,擂茶好滋味—花蓮光復鄉彭記擂茶 /
Delicious Ground Tea

這幾年每每經過客家庄都會有股想喝擂茶的欲望,不過不是時間匆匆就是茶鋪不巧沒開,還有一兩次是老闆婉拒一人喝茶,說是一人開缽太麻煩。沒想到居然在以原住民文化和糖廠觀光為名的花蓮光復鄉喝到了。喝碗茶的滿足,讓我決定為這間茶鋪、這個村莊寫篇紀錄。

一直誤以為之前拜訪過的大豐蝴蝶園是阿泰想去的富源蝴蝶谷,我帶著阿泰從大富國小後門的小路繞進大富村,沒有先經過村子中心而先到了火車站。

火車站現在是個空殼子,一天只有五班火車,所以被村民拿來展示一些社區營造的海報看板。看了一下展示、逛了一下空車站,順帶等到一班火車經過後,我們決定不去找蝴蝶*,改往大富村裡逛逛。我們把車子停在火車站前,假裝自己是搭著火車造訪的遊客,信步而行。

經過幾間雜貨店後,有間懷舊風的餐廳「蔗工的厝」。剛在門口張望了一下,老闆就過來聊天了。三、四點不是吃飯時間,沒有什麼消費的壓力,聊起天來還算輕鬆。我問老闆這裡主要吃些什麼,他說是簡單的客家小炒和茶點,原來這兒是個客家庄村呀。看了看門口的週邊觀光地圖,再往前幾十公尺有家彭記擂茶。

「我們去喝擂茶下午茶吧!」我這樣跟阿泰提議。

2009-12-27

意外合拍的旅伴,無價—再訪小琉球 /
Find Good Travel-mates in Liuqiu

與合拍的旅伴共遊名勝,無價!

小琉球雖為離島,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不過沒想到一年內會由於一場烏龍造訪第二次。如果第一次是計畫旅遊中的探險散步,那麼這一次舊地重遊,就是用上次的經驗帶著新旅伴共譜一曲小快板。前一次的旅伴同學,大概在旅遊中得到一些啟發,人生進到下個階段,回來後就蒸發消失了。這次,挑戰了跟認識不到半年的朋友出遊,意外得到合拍的新旅伴,也算是烏龍外的一大收穫。

出發前找資訊時,在琉球鄉公所的網頁聽到了施文彬的《情定小琉球》,非常有小島風味,好聽好學好唱,是上次沒找到的寶。回來在辦公室唱了好多次,引作本篇主題曲,請欣賞:


兩位旅伴之一郵泰人「阿泰」是從小熊片烏龍事件後出現在噗浪上認識的,也是這次烏龍案的提案人。他以為他在牛年元宵節抽中的兩張高雄真愛碼頭到小琉球的船票,得在年底前用完,所以約我從高雄一起搭船去玩。結果因為兩人時間配合不來,得分頭前往。沒想到他前一日騎車到屏東玩,就從東港坐船過海了。等我晚上開始敲時間跟行程,才發現他根本就沒用那張船票,我得自己找船公司跟搭船的資訊。最後確認完的資訊*,是我也得從東港搭船過去,兩人都沒用到那份促成本次旅行的船票。

另外一位旅伴是十二月才到辦公室的電轟桑,人來瘋的個性超級好聊。為了借用隔天要給阿泰用的睡袋**,所以前一晚先到他家過夜,沒想到兩個瘋子聊天聊到三點,電瘋桑就被瘋子Dodd一起拖去小琉球了(儘管阿泰與電轟桑兩人互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