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攝影有一段時間也追蹤了些攝影公司的臉書專頁,看到尼康的攝影大賽臉書廣宣,原本覺得這種世界級的比賽離我很遠,直到週末經歷了些種種,才發現今年度的主題還真是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身邊。
今年的攝影競賽主題公開組是「改變」(Change)、新世代組是「身分(認同)」(Identity)。
2018-11-23
2010-06-09
給未來 / To the Future
從明信片片友的臉書聽到了德永英明的歌《未來》(劉若英翻唱為《後來》),而聯想到下午廣播中聽到另一首劉若英新歌《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原版,也是日文歌。找了一下是位日人與美籍義裔混血的歌手安潔拉.亞季(Angela Aki)的作品《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
兩首曲子都與時間有關,第二首更是條時光膠囊的書信之歌。YouTube上面有不少網友偏好日文原版的評論,分析了兩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粵語版是完全不值相提並論了),說詞意在面對時間的態度不太一樣,一是暗自檢討、堅定腳步,另一個是安慰過去、展望未來。姑且不論歌詞如何,我覺得劉若英稍降半調把韶光易逝的感覺唱得淡點,比較對我胃口,兩天重複聽了近百遍後,決定來寫這篇網誌。
兩人的音樂影片拍起來,亞季維持他簡單的風格,以個人鋼琴演奏居多,相較之下劉若英的劇情較多,畫面也比較豐富,臺灣的校園風格也讓我較有共鳴。(以下取自唱片公司)
一系列的音樂串連,還讓我聯想到前天發生的新聞(剪報1、2、3)。嘉義高商開了一批十年前封起來的瓶中信。
兩首曲子都與時間有關,第二首更是條時光膠囊的書信之歌。YouTube上面有不少網友偏好日文原版的評論,分析了兩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粵語版是完全不值相提並論了),說詞意在面對時間的態度不太一樣,一是暗自檢討、堅定腳步,另一個是安慰過去、展望未來。姑且不論歌詞如何,我覺得劉若英稍降半調把韶光易逝的感覺唱得淡點,比較對我胃口,兩天重複聽了近百遍後,決定來寫這篇網誌。
兩人的音樂影片拍起來,亞季維持他簡單的風格,以個人鋼琴演奏居多,相較之下劉若英的劇情較多,畫面也比較豐富,臺灣的校園風格也讓我較有共鳴。(以下取自唱片公司)
一系列的音樂串連,還讓我聯想到前天發生的新聞(剪報1、2、3)。嘉義高商開了一批十年前封起來的瓶中信。
2009-08-27
有信呀!來拿信啊!You've got mail, folks!
莫洛克風災的故事,前兩周陸陸續續被披露出來,從公車司機回頭救人捨身、忠狗護主抗水,到國軍義務役弟兄緩退救災,或是邦交國部落的情義相挺。這週,小故事的熱度逐漸消退,每個人看到不同的故事自是感受不同,救災的驚心動魄自是不在話下,但常在寄信的我,對下面這則新聞特有感觸,剪起來放到今天才寫下這篇。小故事不免讓人低回在三。
2009-08-12
風災水災莫冷漠,持續馳援南臺灣 /
Keep Helping Victims of Morakot

從8日水災開始,9日半夜三點,PTT迅速開設了Emergency板,讓救災消息從八卦板(Gossiping)轉移出來。各式各樣與災情有關的情報,正式集結起來,PTT鄉民們除了蒐集資訊外,還發起了募物資、招人力、開團購,甚至還有人開義唱募款等各式各樣的活動。10日、11日晚上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都有物資集結,手邊可以捐的東西不多,想想還是之後捐錢好了。昨(11)日晚上七點路過現場看了一下,這種近似快閃出來的活動,真想不到這樣有組織,且讓我看圖說話。
2008-05-21
疑設備老舊 台大校園跳電
今天難得奮發,開始對論文下手。先在台科大窩了一整天,再到活大吃晚餐準備要轉戰系館的時候,居然就跳電了。只好再轉總圖地下室,沒想到學生證居然刷不進去,只好在上樓去找地方,等到半夜地下室不用刷的時候再下去。
結果居然這個跳電也可以成為民視新聞。不過就是活大、小椰林這一帶而已,有那麼嚴重嗎?
不過這樣台大可以拿到更多錢嗎?
附上新聞連結:疑設備老舊 台大校園跳電
結果居然這個跳電也可以成為民視新聞。不過就是活大、小椰林這一帶而已,有那麼嚴重嗎?
不過這樣台大可以拿到更多錢嗎?
附上新聞連結:疑設備老舊 台大校園跳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