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都會廣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都會廣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2-14

國之大事盡付笑談中—記劍舞楚天文物展導覽 /
Bronze and Lacquerware

國立臺灣博物館劍舞楚天特展相簿
臺北市區中心,有間創建於1908年的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過去長時間因編制之故而沈寂,直到精省改隸、地震災後整建再開放,又歷幾任館長慘澹經營,現在正在建構一個精彩的首都文化區。

不過這篇並不是要講博物館如何精彩,而是記錄一下我的第一次博物館導覽志工體驗。我想踏入博物館圈已有一段時間了,不過每次博物館招募志工時,我都有雜事纏身,最後都退卻而沒報名。這次臺灣博物館突破自身的主題(臺博是個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傳統四大主題分別為:民族人類、動物、植物、地學。),與湖北省博物館合辦這場 劍舞楚天 楚文化特展,另外招募短期特展志工,終於讓我有機會了。

擔任志工前自然有些學科訓練,還有策展人在佈展期間的導覽,讓我近距離、毫無阻隔地欣賞文物。現在展覽已經結束了,讓我來重新回味一下這場看(講)了許多遍的展覽。

2010-04-13

又是一段山海交會—搭環島之星逛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Place for Trains and Ships

入選環島之星親善大使的首航試乘後,就一直思考著鐵路之旅該搭配怎樣的行程,來構成一個既豐富又有趣的主題之旅。儘管一度有著「搭火車去看海」走自然風的念頭,也確實把磯崎海岸與七星潭放進規劃,最後還是選擇了比較熟悉的人文歷史來安排。

透過臺鐵花蓮運務段的網站,我發現了這個整建已久的花蓮鐵道園區。再向來自花蓮的同學洽詢,他說好像是個二月才修復完畢開放的單位。而爬了一下批踢踢(ptt)的鐵道板與查了一下新聞,這個鐵道文化園區,還真是低調。有很多遊記與網誌甚至指的是現在花蓮站旁的老火車頭展示場。

因此我決定來好好探訪這塊曾經是車船交會的「花蓮港站」(儘管和真正的港區有點距離),藉著環島之星讓大家瞭解花東五分鐵路的窄軌歷史。

2010-01-05

北高雙城記—記兩幢洋樓 /
Two Mansions in Taipei and Kaohsiung

遊記一定是玩回來才寫得,只是玩回來多久,就很難說了。有時候單一個景點,「遊」的成份變少,「記」的比例反而變多。

高雄遊蹤寫了幾篇,期間其實也還是有回臺北過日子,但積欠的這段時間,也沒寫下什麼北高雙城記。原本這篇要用來紀錄離開臺北後,對臺北的再發現,拖到現在,再配上另一橦高雄的洋樓,寫最後一篇北高雙城記吧。

撫臺街洋樓(Futai Street Mansion),這個去年春天重生的房子,就拿來當作我重回臺北生活的初篇紀錄吧!另一棟洋樓,選的是打狗英國領事官邸(Dagou British Consulate Residence),就像領事已走人去樓空,當作我離開高雄的告別對象。

2009-12-25

高雄遊蹤—光影美麗島 /
Formosa Boulevard MRT Station

KRTC Formosa Boulevard

南下高雄前,在網路上找住處時,看地圖還不太確定到底看中的是在兩捷運站正中間還是比較靠近其中一站。問了房東結果得到一個非常高雄式的回答:「你把機車運下來就好了啦,我們樓下有很多位子可以停。」天知道我哪有什麼機車可以運下去!另外一個比較靠近辦公室的租屋目標,我則打算用公車通勤,問了一下站名來查公車路線,房東更說:「公車站?我哪知道這邊是什麼站呀!反正大概路口不遠就有一個站牌了。」

最後,我挑了前者,暫居在離高雄捷運 美麗島站步行不用三分鐘的房子。但四個月來我以公車和單車通勤居多,搭捷運的次數比去欣賞美麗島公共藝術的次數還少。捷運站都是當作地標跟朋友相約,還有偶爾逛完六合夜市,往地下鑽去逛逛、吹吹冷氣僅此而已。而就如同一般人鮮少紀錄自家旁的觀光景點一樣,我總覺得機會還多。直到歲末準備離開高雄前,又在上下班途中看到工人們駕著高空作業車,清洗著貝殼狀的出入口—「祈禱」,才想到該是時候帶著相機紀錄這個捷運站的光影幻化了。


2009-11-11

高雄遊蹤—山水舊城 / Zuoying Lotus Lake

當臺北101獨占臺北城的地標代言權時(雖然要列臺北地標也還能舉出十幾個,但都難敵101的高度與氣勢),高雄則呈現了一種百花齊放的樣貌,除了有東帝士八五摩天大樓、市區的城市光廊、愛河沿線等現代化的都市地標,更少不了左營的蓮池潭。水潭的平靜與河川的流動,賦予城市不同的氣息,而蓮池潭週邊的廟宇與人文景觀,讓高雄多了不少草根氣息的臺式風味。作為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區域,左營濃厚的地方風情,確實值得好好紀錄。


在蓮池潭之中,又以「龍虎塔」最為出名,甚至還紅到日本,成為臺灣觀光旅遊在日本的號招。衝著它的名氣,我分別在白天與晚上去了兩次,領略蓮池潭的日景與夜色。一次是國慶假期帶著來訪的朋友環潭一一參拜廟宇,另一次則是在去海軍基地懇親後,趕集萬年季的熱鬧氛圍。我也從原本只知道「龍虎塔」的點,到對左營有了線與面的新認識。

高雄遊蹤—前鎮漁港 / Cianjhen Fishing Port

  • 本文投稿農委會漁業署「正港尚水,魅力漁港」漁港部落客徵文,獲得首獎。
高雄港作為全台灣第一大港,雖說以商船與貨櫃船郵輪為主要產值來源,但在漁業上自然也沒缺席。在高雄工作的這段日子,剛好遇上農委會漁業署舉辦「正港尚水」魅力漁港活動。想到以前在漁港看了半年的海,又參加過拜訪農村的活動,這次的漁港探尋自然是不能錯過。平常上下班看看海,只是單純的欣賞自然風光,到港口則是見識人與海最密切的互動。

從高雄市區沿著主要幹線往南前進,快到過港隧道就可看到漁港路了。這一帶的路名直直橫橫全是漁港X路,想要錯過漁港也不容易。我先找到了高雄區漁會蒐集漁港護照的章,才到港區晃晃。造訪過臺灣幾個大港(南方澳、基隆、東港),高雄漁會大樓在樣式上雖不見氣派,但是方正厚實的規模,隱隱透露出高雄區漁業的實力。在漁會旁邊還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以及高雄市漁業文化館,可惜時間有限,就沒有進去參觀。

2009-11-01

高雄遊蹤—世界的驕傲,世運主場館 /
World Game Stadium, Kaohsiung

World Game Stadium, Kaohsiung
一個城市如果只是一群人集居在一起,或許不會有什麼群體感。而興建一些公共建設、舉辦慶典、大型活動,可能就是製造共同回憶的最佳方法。幾年前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高雄舊火車站的大挪移活動,藉著捷運開工高雄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捷運通車後只沈潛了一小段時間,又有了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

九月才到高雄的我,既沒趕上這場盛會,也錯過了臺北舉辦的聽障奧運,無法體會親臨賽事現場的感動。而高雄世運留下來的影響,讓我聽了不同的同事講看比賽的經歷,還有人展示手機裡尚未轉存的影片,更有人跟我分享認識哪位選手或是他們曾經出沒在哪。可以想見高雄人的驕傲,應該在世運會開幕典禮時達到最高點,然後接著進入一個充滿自信的「後世運時代」。

2009-10-11

北高雙城記—從看歷史故事開始 /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高雄歷史博物館觀展相簿

國慶假期的第二天早上和來高雄遊玩的同學分道遊覽,他們去我2007年參觀過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我則去參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目的是已經看了一個月戶外廣告的2009世運城市—船承高雄特展

要認識一個都市,除了當下的時空切片外,在時間軸上往未來看夢想,或往過去看足跡都是快速且有趣的方法。高雄用了兩棟同為帝冠式的建築來辦這兩件事,一棟是前火車站(高雄驛)化身的願景館,另一棟就是此次拜訪的前市府大樓(高雄市役所)轉變成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09-09-30

北高雙城記—到南方打工渡假/
Working Holiday in Kaohsiung

逃離這個讓我成長卻又讓我感到壓抑的都市吧!
到同樣到掛著這面旗子的南國「打工旅遊」
洋人們在描述工作類型中,有種敘述方式叫作part time here and part time there。又有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選擇到國外去「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某些原因我把自己卡住了,而就算沒有卡住,面對接下來的岔路口也是充滿徬徨。為了跳出這個困境,我帶著未竟之業,答應了高雄同學的工作邀約,來到西子灣畔的大學圖書館做短工。當人們嚮往到首善之都掙個頭角崢嶸時,離開也許是另一種選擇。而我既然受縛無法遠遊,那就在國內來個「打工旅遊」吧!

在面試這份工作時,我分析了自己的一些長處:有還算敏銳的觀察力,常能發現一些特點與小細節;以及良好的適應力,可以很快地融入在地的生活。因此,我希望藉著觀察力找到高雄的特色,而不被過去的其他都市經驗侷限,免於比較東、比較西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很快融入,過得如同在地人,但又不要融入太快,以至於生活過於自然而趨於平凡,變得無味。這也是我急於在搬來之初展開這個系列的紀錄。希望可以寫些東西記下我所發現的高雄,讓大家和我一起認識高雄,高雄在地人跟我一起樂活高雄,出外的高雄人跟我回味高雄。

2009-07-03

暗夜花香

有幾種花,在深夜裡綻放後,又會快速凋零。以前家中會煮乾曇花湯(港人稱霸王花),但從未看過鮮曇花開和經歷所謂曇花一現的過程。穗花棋盤腳 (Barringtonia Racemosa)是另外一種夜間開花的花。在校園導覽時,通常都是帶到傅園中再加以解說,不過真正數量比較多的地方,是在學生活動中心的後面。以往作為正常上下學的大學生,要見到花開的過程並不容易。這種墾丁肉粽、蘭嶼魔鬼樹,為夏日校園帶來陣陣清香,總是該找個時間去欣賞一下。
穗花棋盤腳會開始寫部落格其中有個目的就是加強自己的感受力。前天傍晚經過時,就看到樹上枝條顆顆花苞蠢蠢欲動。校園內的花季,從杜鵑、山茶、流蘇、鳳凰花、阿勃勒、梔子,大概就到棋盤腳暫告一段落。看前面這些花,都是視覺上的享受,獨獨棋盤腳花,從傍晚開始吐露芬芳,到我拍照的時分,已經把深夜潮溼的空氣染上了特殊的香味。綿密的花蕊,有流蘇的柔美,連串的花序,又有阿勃勒的熱烈,另外低低樹身,讓我輕易就拍到它們的樣貌。只是小相機在暗夜裡,只能拼了老命大閃閃光燈了。
這一串串的棋盤腳花,每朵有著上百支的雄蕊。遠看像是剛硬的鬃刷,近看又都精緻的像是小煙火一樣彈射出來。一綹綹串在一起,就像是台北101的跨年煙火。
璀璨的煙火大概能夠帶來跨年時半小時的高潮,棋盤腳的穗花也僅僅強一點點。第二天早上九點再去看,全部都已經回歸故土,等著滋養之後結出來的棋盤腳肉粽果實了。下午還下了場雨,雨停後再看一次,這些開花的枝條,全都已經光禿禿了。地上的落花也都被水沖到樹根處,原來這邊真的是積水不淺呀,難怪棋盤腳在這邊暢快的噴射煙火。
穗花棋盤腳完整相簿

2009-05-31

拜訪市(室)內「世外桃源」:北美館龐畢度中心收藏展/
Visiter à Arcadie: Collec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à Taipei

「龐畢度」聽起來還真像個法國品牌,不過其實它是個法國總統的姓。二戰後的法國總統,幾乎都在巴黎留下了經典的記號,喬治‧龐畢度也不例外。這個國家文化與藝術中心,因為龐畢度在建設期間去世,而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在巴黎,龐畢度中心代表著現代與前衛,和兩公里內的古典藝術代表羅浮宮分庭抗禮。原本對現代藝術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不過一月去看了安迪‧沃荷,又有機會拿到折扣票,更有噗浪的網友相約端午假期一起去,所以就去欣賞了一些在巴黎原價8€~12€的畫作。

這是場來不及做功課,也懶得做功課的約會,現代藝術對我而言,做再多功課都是作者自說自話。與其了解作者的囈語,不如直接去領略這些囈語的旋律。

在藝術的光譜上,我覺得台北落在比較傳統的這一段,不論是創作或是市場皆是如此。或者又該怪(歸功)北美館比較沒有大力行銷,端午假期也沒有長長的隊伍等進場。撕了票一進場就看到這次少數的裝置藝術綿羊群,然後轉個彎,才是其他畫作。我對聆聽這些藝術的旋律上,相較於對老派藝術來說隨便很多。所謂美感、結構、平衡,都不是我欣賞的重點。純看線條、色塊、或是一些超越現實的創意,本身就有不少樂趣。

整個展覽的主題和説明不多,抓著Arcadie世外桃源的調性來走,可以一氣呵成的欣賞。在第一大區塊大部分的作品比較清淡,轉往第二區塊處,有個大房間用樹葉磚砌出一個像都市之肺的房間。在呼吸的進出口處,是這張24號風景(Paysage n°24)。24號風景(Paysage n°24)這張尺度大、色彩鮮豔、線條柔和,甚得我心。其他像是鄉村一日(La Partie de Campagne)、休閒-向路易‧維達致意(Les Loisirs-Hommage à Louis David)也是遠遠就吸引我靠過去的作品。這兩幅的休閒主題,或許正是臺灣人欠缺的-休閒與調劑。早在畫家的年代,人們就已經在重新追尋世外桃源,要重回阿卡迪亞(Arcadie)。但過了這麼幾十年,中產階級或市工人階級,依舊是沒有生活品質的工作,或許也是看畫時的一些省思。

以龐畢度的名氣,帶來的畫作自有其品質保證,不過大部分比較吸引人的畫,在靠過去看標示後,就會發現真是比較有名的大師作品。不知不覺中,看了馬諦斯、畢卡索、米羅、夏卡爾、康丁斯基等。之前廣告比較兇的米羅,則是有他獨特的風格,藍色二號(Bleu II)、夜裡的人與鳥(Personnages et oiseaux dans la nuit)一看就認出來了。

在世外桃源的主題中,這場現代藝術沒有看得懂不懂的問題,輕鬆自在的感覺,端午假期就這樣簡單地過完一個半天。

  • 北美館全館禁止攝影,這兩張是在展廳找了半天沒看到標示,才先按的,馬上就被制止。離館時才在大門口的玻璃門上看到標示。
  • 本展紀念品與安迪沃赫展覽為同一家公司出品,照例帶回兩張30元明信片。
  • 本展展期至7月12日,一般票新臺幣250元整。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9-05-28

為了「僕人」遊基隆 / Day Trip in Keelung for the 'Servant' Doulos

德國「大家的好書慈善會」(Gute Bücher für Alle, GBA)的「忠僕號」(MV Doulos)海上書船,正好泊在基隆港,剛好有人提到想去看看,興頭一來,就跟著一起去了。如果說僕人是服侍主人的,那麼為了僕人而行,真可謂主子都失了身分啦!不過其實這個僕人,本來就不是服侍我們的,他是知識的僕人,我們則是為了書本和知識,5月25日(一)進行北臺灣的港口--基隆一日遊。

直接先來一日遊的重點--忠僕號。週日與週一的開放時間比較晚,而且很不幸的星期一並沒有導覽,所以我本來打算大看郵輪的心願,就沒無法滿足了。連拍張全景照,也因為天候不佳沒什麼看頭。由於我們很早就到基隆,所以兩點準時在東四碼頭由左舷登臨甲板,前面剛好遇到八斗國中的校外教學,排了長長的隊伍。(東五碼頭是海軍碼頭,東三碼頭停了大連海事大學的6000噸實習船育鯤輪。)

少了船艇的參觀,海上書展跟陸上書展就沒什麼差異了,就像一樓書攤和五樓書攤般。而且由於是國際巡迴書船,所以主要是外文書,類別也不多,多是宗教、健康、兒童、語言、家居嗜好這類型的書。其他像是航行探險、水上活動、旅遊,世界地理等等,這些感覺和船上生活比較相關的書倒比較少。甲板上搭起的棚架,把展區弄得幽幽暗暗,有種舊書肆的感覺。我請同行的學妹當模特兒,往北面拍了張稍有「海上小書房」調調的照片,背景就是中華民國海軍的艦艇,更遠處是基隆外港西側的貨櫃起重機。小書展一下就看完了,船上的志工們也都各司其職,沒有什麼機會和他們聊天。所以就在船舷吹風與欣賞基隆港的風光,遠眺西方的Keelung字樣、客運大樓、海關大樓以及海巡的900噸巡防艦數艘。基隆港雖不比高雄港的一望無際,市區也是山巒層疊,不過也可以想像大船進港時的岸邊的熱絡。

最後在《美國十大經典鐵道旅遊》和《教自己彈吉他》中,選擇了给自己成為吉他高手的夢想。很多書看了像作場夢,看完就夢醒;有些則是先許你一個夢想,看完後可以圓一個夢。期待自己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彈彈唱唱。船上的書以基數標價,然後到世界各地再轉換各基數的價格,非常方便。新台幣跟忠僕基數是80:100。我選擇的吉他書是800單位,再加上3張20元的明信片,讓今天的基隆行小有收穫。

儘管不是第一次來基隆了,但是像這次自己用走的,自己去觀察去紀錄,倒是第一次。臺灣很多地方都不是沒去過,不過要再重新慢慢補上自己的體會,把小時候家族旅遊那些「這邊我有來過耶!」卻毫無感受的記憶補上。在開始明信片交換後,我買了郵局三大套的台閩地區風景明信片,算是用來了解各地的景點還有收集風景戳,基隆市有三片,分別是中正公園、港區的光華塔、還有海門天險二沙灣礟臺。早上11點到基隆,先吃午餐,再去郵局蓋戳,然後開始觀光行程(如右上方軌跡)。都市旅遊,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啖美食和景點拍照,所以我吃了鼎邊銼還拍了這個五層樓的大觀音。然後看了港區裡一堆船艦,也就心滿意足了。
到基隆跟到淡水的時間差不了多少,港市裡的人聲鼎沸很自然,又沒有那種被到處複製的老街風韻,乾脆的海口個性,很值得多來走走。
  • 忠僕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載客郵輪,不過2010年可能會面臨無法符合新的海事規範,而被迫退休。
  • 這次於2009年5/15~18日泊靠基隆並開放參觀。於6月3日航向下個目的地,香港。
  • 參觀清潔費10元。來回基隆火車票刷悠遊卡78元。

2009-04-20

臺北交換明信片網友聚會 /
Postcrossing Meeting, Taipei, Taiwan, 2009

交換明信片自去年(2008)九月,被網友大量轉貼,使得這個活動一下子熱絡了起來。至今臺灣網友已成為第六大會員國家,寄出近五萬張明信片到世界各地。我也在十月初成為其中的一份子,還因此興起把自己本來的明信片整理起來的念頭,成立了明信片部落格。然而由於英語網站的論壇討論區使用與臺灣網友的習慣不同,所以並沒有一個很熱絡的討論社群形成。直到今年三月,台灣第一名的會員,一一的向各個會員發送個人訊息,才把大家吸引到論壇去看看到底會有什麼活動。

經過近一個月慢慢的討論,12名會員終於在四月18日正午,在臺北車站聚首。與會者包含北中南的人士,包含基隆、彰化、屏東,跨越了整個臺灣達400多公里,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大家到二樓美食廣場吃吃喝喝,還沒全部結束,就已經有人自然而然地把明信片拿出來分享。話題也自動展開,包含大家蒐集明信片的經驗、旅遊中的明信片、如何逼迫朋友在旅遊中寄明信片,還有拿出同一套明信片來比較等等。

最重要的,這次有另一位會員為大家找了美國的設計師製作了聚會紀念明信片,可惜因故無法參加,不能詢問其設計過程。大家紛紛努力的寫明信片,興味盎然。最後在大廳的車站郵局,購買油桐花郵資票,投遞明信片,結束了這場充滿意義的網友聚會。

Postcrossing had started to be popular in Taiwan since last September. The web forum, however, was not a common disgussion place for Taiwanese internet users, so people here did not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s a club or a group. However, a diligent Dutch mother, who sent the most postcards from Taiwan, sent out a proposal through personal message one by one in March, 2009, and made people going to the forum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12:00 noon, 18 April, 12 postcrossers met in Taipei Main Station without any detail plan but their favorite postcards. Although most people came from Taipei, there were a man from the northernmost city,Keelung, and a woman from the southernmost county,Pingtung, crossing over 400 km.

They went the food court to have lunch, but that was not important at all. Not untill everyone finished their lunch, someone already took out his/her postcards. Everything happened so naturally. They chatted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postcrossing, the interactivities with other postcross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place to collect postcards, and so 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writing postcards. A souvenir postcard was designed by a American designer who was asked by a Taipei postcrosser not showing up, to commemorate the first meeting in Taiwan.

Everyone wrote the postcards so hard and were very happy. At the end, they went to the post office to mail them out. Wait and see, maybe you will get one of the meeting postcards.

2009-04-11

青春漂流記3—阿猴旅遊文學館

這天才是這次下屏東的重點和原因,屏東旅遊文學館的單車遊俠系列活動。枋寮高中退休人事主任賴長信踩踏單車遊遍各國,辦了場作品展,我受邀去分享我的農村單車旅,才會順道有這個青春漂流記。

旅遊文學館找我去「演講」,真是令我誠惶誠恐。題目自訂有種會不知所云的恐懼,況且我何德何能讓人家在我身上花兩個小時呢?況且承辦人聯絡時,偶爾用到了老師稱呼我,讓人更是壓力沉重。小時候偶爾會覺得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課,有股帥勁,但輪到自己上台時,又有點擔心。在這個師道不彰的時代,我一不傳道、二不授業,也沒有為人解惑,還是少用老師來稱呼我為佳。最後我定了個「單車慢遊」的題目,來分享我的農村之行。另外也藉機好好整理,這五十天內,我到底有什麼收穫。也在上個月跑去聽了文學地景與閱讀的演講,學習一下到底作家是怎麼演講,還有該怎麼分析自己的旅遊。

首先當然是把旅途中的一些感受重點告訴大家,我的旅遊好像有一些興趣,但是到底重點在哪裡,我也說不太上來。劉克襄在上面提到的演講中,有說過文學寫作需要一個主題,自然就是他的主題,所以他需要進到野外。那麼我呢?最後整理出來這幾點:語言、建築、鐵道、產業、景觀。在旅遊之前,以故事和文學來做準備,以加強感受的強度,但也留有許多彈性來保留旅遊的驚喜。

再來是單車農村旅中的所見所聞與想法:
  1. 騎腳踏車旅遊是件浪漫的事,就像唐‧吉訶德的冒險,充滿想像,但是誰說武士不用吃飯,騎車再美好,也都是會累的。
  2. 經營民宿,到底想要賣給客人怎麼樣子的環境?是客人習慣的舒適,還是強迫客人來感受當地的美好?農村觀光,如果少了農業、農特產,那麼留下來的景觀又是什麼呢?
  3. 都市人與鄉村人互相的想像,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台灣有沒有真正的鄉下人?講鄉下到底有沒有貶意呢?這點我想到之前去野草苺靜坐會場聽到的話題,在臺北,演講的開場不外乎「各位市民朋友好!」,但是到了鄉村,就變成了「各位鄉親父老好!」
  4. 在不同身分的想像中,我們怎麼規劃社區發展,農村復興,又怎麼討論環保議題呢?
這些都是我的旅遊點滴,也是當天跟大家分享的。現在回想起來,輕重份量放的似乎不太對,不過就當作是第一次經驗,如果以後還有其他機會,再思改進。(也希望還有其他機會可以這樣到處去分享和旅遊囉!)

講完後,我順道逛逛文學館旁的中山公園,這個出現在中華郵政風景明信片的屏東景點,自然是小橋流水,花棚處處,假日人潮好不熱鬧。南國市鎮,自有一番活力。將這次的青春漂流記,以輕鬆的散步畫下一個句點。
From Pingtung Sun Yat-sen Park

2009-03-22

天空下的音樂會 IYA 2009, Taipei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Taiwan
繼2005年的國際物理年,2008年的國際地球年後,今年(2009)是國際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2009)。天文是門有趣的學科,小時候也參加過幾次臺北市立天文台辦的活動,當時正好是日前過世的蔡台長和現任阮台長世代交替的一段時光。昨天活動回來跟YU說,我覺得這是場很有娛樂性的科普活動(或說有教育意味的藝文活動),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說,天文學本身就極富娛樂性。

前一陣子Russ找了大家寫Boom De Yada之歌,當時我給的「在小船上搖曳」。幻想的場景就是遙望銀河,視線或遠或近在天幕與海平線之間游移,或是轉入水中看各種悠游的生物。而天空的幻麗光影,在整個視線中所佔的比例,是如此吃重,又怎叫人不注意呢?

這場盛宴,在紀念堂上的瞻仰大道上舉辦。因此有了漂亮的背景,還搭起了比薩斜塔,來重現伽利略的落體實驗。表演有交響樂、多媒體、重唱、合唱、戲劇,以及科學試驗。先來重溫國際天文年主題曲Shoulders of Giants(巨人的肩膀)。交響樂選擇了與天文有關的行星組曲,而且全套完整演出,誠意十足。由於我們到的晚,所以只能坐在後方的電視牆收看轉播。導播一開始很以音樂會的形式來取景,結果完全忽略了多媒體的畫面。直到金星後半段,才定在全景(第一樂章是火星,依次為水、金,然後再往外)。看到太空船從舞台的正後方飛過,木星從樂團背後升起,還有土星環一條條掠過去,天王星滾來滾去,紫外線的海王星等,好美好美。再來聽一下最熱門的木星樂章。(選用BBC版本,場景華麗,搭配的木星圖像也很棒)

召集人孫維新教授問了多媒體創作人Dr. Salgado:為什麼畫面的解說這麼少?他答道:因為希望這些美麗的畫面可以吸引更多人去學習天文。我認為另一方面,對於已稍有概念的人,更可以注意小細節,發現不同的樂趣。

至於戲劇,就是演個故事給大家看。四百年前的故事,用演的來呈現,饒富趣味。只可惜演、唱、舞,是由不同團體擔綱,不然就變成一齣小音樂劇了。

這場戶外藝文活動,最可惜的就是沒辦法掛上「星空下的饗宴」這樣的稱號,儘管Dr. Salgado說這是首次露天無遮蔽演出,但是臺北陰鬱的天空,灰濛濛的一片。在中正紀念堂看戶外演出也看了幾次。我好像每次都是率先躺下來的那個,大概是天生就有那種把臉朝天的懶惰個性吧!可惜廣場是水泥地,少了藝文表演必備的厚草皮。

  • 我的相簿,傻瓜數位相機低解析度,部分轉拍自轉播銀幕。
  • 右邊的小圖,是當天排隊領取的小望遠鏡,可以摺疊成平面,非常有趣又方便的紀念品。

2009-01-31

台北散步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

大年初三未時,在陳HOHO的號招下,終於離開了親愛的床鋪,在新春假期出外走走(例行的拜年和吃飯行程之外)。不過到了公館,居然有種茫然無目標之感,在新年之初,有這樣的感受真不是個好兆頭。

就在一邊走一邊決定下,我們已經走到了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了,好在,宅HOHO很快就決定了讓我們回到台電大樓捷運站坐車去火車站逛NOVA的決定。大拐一圈後,回到羅斯福路,他居然又說想去師大逛逛。不過這時候我已經不太想坐車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路,坐什麼車都不划算。所以到了師大我就以安迪‧沃荷的展覽把陳HOHO拐到中正紀念堂,接著再走去台北火車站也不為過了。

雖然不確定到底有沒有休展,不管反正走到中正紀念堂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再走到車站了。從金山南路,轉杭州南路,然後從杭州信義的轉角亭進中正紀念堂。很幸運的遠遠就看到紀念堂底樓的大門有開,而且一進去後兩排很有味道的紙花燈,讓我又再次後悔,為什麼不把相機帶出來呢?帶有和風的紙燈,有雅緻的國畫妝點,讓平時稍嫌空白的中正藝廊溫暖了起來。

不過還是趕快進入正題,安迪‧沃荷。我覺得沃荷先生的姓本身就很有普普的歡樂氣氛,哇唬~~~。不過四點多進場的我們,用力的把每個展品看了一遍,還是不到五點半就看完了。展品的部份仍然是對最知名的瑪莉蓮‧夢露、毛澤東與金寶雞湯麵罐頭比較有印象。其他的展品,儘管可能以前有在書本上看過,但是印象都不深。去看展覽有時候會有那種見到真蹟「哇!」的感動,但是沃荷的展覽,大概只有那種「喔!」的感受。

我跟陳HOHO說:雖然是普普藝術,不過是美國的普普藝術。那些美國生活文化的象徵,對我們而言,反而有些距離。美國文化或許席捲全球,但是要說美國文化就是流行文化也是有點落差的。要不是有美州的生活經驗,也不會有用過金寶雞湯麵罐頭,更不會對那個湯罐頭有任何感覺。如果在台灣能夠變成更貼近臺灣的東西,或許可以讓觀眾更有感覺吧,要不是維力麵,還是鳳飛飛,感覺都有趣不少:
我們在最後面的紀念品部也逗留了一段時間,我買了金寶雞湯麵罐頭和香蕉格言的明信片兩張,拿來作我明信片交換活動,這幾天剛好得到一個美國的地址,收件人也希望收到藝術明信片,今天終於趕在把它寄出去之前拍照順便把這個紀錄寫好,希望可以順利抵達。香蕉格言對我來說也頗有感觸。香蕉,台灣之特產也。格言的部份:「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出名。」這種可以激勵人心的話,拿來寄給人家也滿好的。而陳HOHO則大肆消費了一番,買了磁鐵、杯墊、徽章......,非常的捧普普藝術的商業風采。還有很多紀念品都好精緻,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先逛賣店的部份,說不定我會考慮把門票省起來,多買點紀念品也不一定。

逛完了展覽,再繼續踏上我們的台北散步之旅,晃到火車站NOVA、逛街。結束了這個雖然茫然沒有目標但小有收穫的散步之旅。
  • 圖片感謝維力食品圖片沃荷化網站
  • 沃荷展覽資訊:展期至3月29日,每天至下午6點。全票新台幣250元、學生軍警新台幣200元。
  • 剛剛用Google Map算了一下,走了至少7公里。

2008-12-08

艋舺閒晃

昨日午後從喜筵的會場出來,我決定搭公車慢慢晃到艋舺,和朋友逛逛這個身為老臺北卻很少來的「老臺北」。寫到這邊,才發現常常指責外縣市的同學都對他們家環境不熟,自己好像也是如此。在地人通常不觀光,這種小巷弄市場的環境,其實正是臺北基層文化的趣味所在。以我的年紀而言,正是臺北脫胎換骨的年代,中華商場、淡水線、萬年,還是老臺北車站,都還來不及留下記憶就轉型了,現在再不看看,說不定以後對原鄉的記憶,就會變得很淡薄。

公車從土城晃了約四十分鐘才到萬華行政中心,坐公車的感覺很好,好像很慢,實際上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我在經過板橋的時候意識模糊了一下,不過等過了江子翠,又清醒過來,看著車子開上華江橋,旁邊的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超過去,正在怨嘆車速太慢,但是看到遠遠的淡水河,心情又好起來了,而且雖說沒有要戰縣市,但是進到台北市還是很開心。

我們約在華西街與廣州街的交叉口,從廟埕前走過去,正好看到他們走過來。稍稍進華西街逛一下,就把大家拉進龍山寺拜拜。龍山寺的廟埕,整修完畢後,整個地勢感覺高起不少。市區的廟埕聚集的人潮還有活動都非常的特別。本來像中正紀念堂的長條椅,居然被加上了一堆U型管分隔成一個一個的座位,想必這裡遊民一定是給市府造成不少困擾。來欣賞一首叫做廟埕的曲子吧!之前演出的時候,其實不太能感受到這種氣氛,總覺得廟埕好像是種鑼鼓喧天的陣頭排場。在都市裡的龍山寺廟埕,果然比較有這首曲子的感受了。
進到寺廟後,剛好遇到下午的誦經,正殿裡有穿著海青的人們跪著誦經,殿外有像我們這樣的香客,穿梭著參拜,除此之外,殿外也有或坐或跪的信徒,一起拿著經本念經。沒有用麥克風或揚聲器的誦經聲,卻有種集體信念的宏大,雖然不知道他們在頌哪部,但也有種默默的平和感。我繞到後殿讓朋友們拜了華佗仙師,我則感謝媽祖娘娘讓我上半年可以在海邊平安度過,再向關老爺說聲謝謝。這種多功能型的廟宇,讓參拜進香也別有一種趣味。

接著我們晃了西昌街,然後回廣州街再進華西街。我在街口買了下面那張明信片,不知道到時候會寄給誰(還有其他三張不同的臺北明信片,當作一個真正的觀光客)。最後再取道華西街、貴陽街、長沙街、漢中街,在西門坐車回家。
  • 圖片感謝長城商行出品明信片

2008-10-26

臺中二日遊

拜YS的音樂會,和Henry的生活重新有些許交集,並成為懇親通知收受的偽家長,所以藉機安排了臺中二日遊。雖說是台中二日遊,但足跡也遍及彰化與苗栗,在山海線之間奔波,雖然辛苦倒也有另一番樂趣。

匆匆趕到臺北車站後,還沒來得及考慮要不要看火車班次與價位,或是客運的轉乘方式,就在高鐵閘門現金買了自由座上車了。不到一小時到台中後,因為要帶餐點去懇親,所以在高鐵站摩斯買了熱狗堡與鮪魚沙拉漢堡,還有三片和風炸雞(讚!)
         
接著又自作聰明的花了15元等了二十分鐘坐一站區間車到成功。成功的計程車喊價喊得很誇張,什麼二號門兩百元、三號門三百元,好在遇到一輛來接親戚的小客車就順道坐上去了,這家人很狀況外,啥都沒帶,趕快跟他們說要帶食物進去,當作我搭便車的回報。本來我知道Henry嗜喝甜飲,不過搭人便車,他們也不過路邊隨便在早餐店買了漢堡煎餃,我就不方便再去買珍奶了。(成功嶺三號門離高鐵站比較近,千萬不要到成功火車站再轉車,所以火車也坐到新烏日站即可)

到場的時候Henry已經被領走了,打了幾次電話領他的人也沒接,只好繼續等等看,至少十一點會集合,好在沒多久就看到人了,可以開始懇親的野餐行程。Henry適應得不錯,除了「髒」這件事比較難令人忍受吧!仔細想想,要是我當兵前沒去澳洲受到洋人「自然」的生活習慣影響,可能當兵也會覺得很髒。不過其實髒也有分種類,灰塵的物理性的髒,還是流汗黏答答會發臭的化學性的髒,後者其實比較令人難以忍受吧。以二梯而言,應該是比一梯好很多才是。

本來我還期待有集合唱歌娛樂親友的節目,結果成功嶺居然沒有,我已經忘記前兩年看齁齁跟馬芬的時候有沒有了,所以在斗煥坪是被耍的囉。聽Henry說,他們一週已經唱了六首軍歌了,非常了不起,不過沒有拿來娛樂親友還是很浪費的呀!

總的來說,成功嶺的大環境是舒適的,但是細部的生活規劃,不如斗煥坪有邏輯,區塊及動線根本就是拿來操人的,所以我那空前的斗煥坪預官梯,其實是滿幸運的哩。

看完了 阿兵哥,我居然也跑去行軍了。下高鐵的時候,看到高鐵有提供免費的接駁車往東海大學跟科博館,所以想說可以去參觀一下。從成功嶺三號門走學田路轉論子巷,穿過已經抽穗的稻田,再從高速公路下穿過,最後沿著高鐵鐵軌走到高鐵站,剛剛用軌跡算了一下,差不多二點五公里,走了半小時。坐兩點15的接駁車,三點鐘到東海,當然是參觀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與各個院落式的學院,算算居然又是二點五公里,一個下午也走了超過五公里。

東海大學是個知名的學府,也是有美感與規劃的學校。一個小時只能很簡單的參觀校園的核心區,感受一下大學講課的氛圍。
今天在教堂這邊有兩對新婚夫妻在拍照,還有高中營隊與外國訪客在校園中穿梭,能在這邊上課,應該也是很舒服的。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可以連去看相簿

接著搭106公車直行中港路到科博館訪友,與法文課的同學CwTsai到精明一街吃飯聊天。同樣都是臺大學生,每個人都可以有很不一樣的生活,可以在外漂泊,也可以居家簡單過生活。再到綠園道勤美誠品逛街喝茶,本來就對臺中的生活很有好感,這次看到的街景還有遇到的活動,真是讓我對臺中又有另一番感受呢。晚上借住MMR的家,本來以為他在臺中的,結果他留在公司附近,又本來以為在大甲的,沒想到他租房子租到了苑裡。走成追線的山海鐵路已經錯過了,所以只好坐到彰化再轉,到站後已經快過午夜了,就這樣橫跨了四個縣市。

晚上我們躺在床上亂聊,直到三點左右才不支,隔天拖到八點才出發。在日南火車站坐不到車,感謝MMR再載我去大甲站搭復興號,又去了趟彰化轉車,真是路迢迢呀。和呂麥克八點從台北坐高鐵下來,實在是遲了些。不過今天又和Henry吃了午餐。然後和呂麥克及其女友坐高鐵的另一方向的免費接駁車,同遊科博館,沒想到呂麥克是第一次來呢。

兩天的台中行,雖然看的點不多,不過走路、參觀、看街景,與朋友聊天,都是很愜意與有趣的活動。

有些網友用了「台中二日遊」的關鍵字進到本篇文章,也有用「成功嶺三號門」搜尋進來的,本篇文章可能都讓你們失望了。為了不要真的太無用,下面補充一些資料:
  • 關於台中旅遊,可以參考台中市政府的大台中觀光旅遊網規劃。
  • 關於成功嶺懇親,可能大部分的人不會跟我一樣有什麼閒情逸致用走路的或是搭訕其他路人搭便車。成功嶺三號門,末約於上方左邊的路線圖學田路延伸往左上角的位置,離高鐵站搭計程車應該不消十分鐘可到。稍微在車站揪一下應該可以等到其他同樣要去懇親的朋友共乘。再來就是這一路完全都沒有餐飲店,是沒辦法臨時購買餐點的喔。如果是成功嶺二號門跟一號門,則差不多是在臺鐵成功站與新烏日(高鐵台中站)之間,所以不管怎樣,大眾運輸搭到高鐵站再換計程車即可。不過追分、成功,是臺鐵知名的觀光小站,則可在回程的時候稍加觀光一下。

2008-05-21

疑設備老舊 台大校園跳電

今天難得奮發,開始對論文下手。先在台科大窩了一整天,再到活大吃晚餐準備要轉戰系館的時候,居然就跳電了。只好再轉總圖地下室,沒想到學生證居然刷不進去,只好在上樓去找地方,等到半夜地下室不用刷的時候再下去。

結果居然這個跳電也可以成為民視新聞。不過就是活大、小椰林這一帶而已,有那麼嚴重嗎?
不過這樣台大可以拿到更多錢嗎?

附上新聞連結:疑設備老舊 台大校園跳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