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臺鐵花蓮運務段的網站,我發現了這個整建已久的花蓮鐵道園區。再向來自花蓮的同學洽詢,他說好像是個二月才修復完畢開放的單位。而爬了一下批踢踢(ptt)的鐵道板與查了一下新聞,這個鐵道文化園區,還真是低調。有很多遊記與網誌甚至指的是現在花蓮站旁的老火車頭展示場。
因此我決定來好好探訪這塊曾經是車船交會的「花蓮港站」(儘管和真正的港區有點距離),藉著環島之星讓大家瞭解花東五分鐵路的窄軌歷史。
花蓮舊稱洄瀾,這是許多細說從頭的歷史故事會告訴大家的事。儘管名稱講的是海裡的波濤,但是陸上的鐵路,也在花蓮捲了個浪花,掀了個波濤。約三十年前,島嶼的主要鐵路線殺了進來,才讓這個陸上的波瀾退去,淡淡地消失在巷弄之間,留下最後一點點漣漪。而這個浪潮,讓花蓮站與花蓮港站各擺盪了一次,造成同一個名字有兩個不同位置的有趣歷史。
花東的鐵道,早期獨立於島嶼上的主要路線,因此後續才會有所謂「北迴」、「南迴」來連接。而在連結之前的發展則依序為花蓮至璞石閣(今玉里)(1915),卑南(今台東)至里壠(今關山)(1919),璞石閣至里壠(1926)。相較於西部的窄軌系統(1067mm),東線鐵路又因經費之故,以更窄的五分軌(762mm)建設。左圖(點圖放大)是由蘇昭旭先生所繪製的花蓮港線變遷圖,可以看出這個路上波瀾的變化。
東線鐵道的特殊軌距,雖然在西部的產業鐵路中很常見,不過如此大規模的客貨系統,則是臺灣少見的。因此花蓮縣文化局便利用舊車站區,成立了這個鐵道文化園區。讓老東部人重溫三十年前的五分車文化。
舊火車站站房的部份已經拆除了,只能憑老照片懷念,不過其他鐵路機關設施,則因為機廠沿用至1996年,還有不少保留下來,也構成目前園區中的主要建築。位在中山路71號的鐵道文化館,是日治時代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光復後的台鐵花蓮管理處,現在是文化園區中的主要展示空間。前院有著鬱鬱的老樹,還有模擬展示東線鐵道舊站。
鐵道文物館正面 | |
暫停在過去的某個時光 | 光復東線鐵道接收紀念碑 |
模擬的花蓮小站房 |
文物館中,保留的不僅僅是花蓮站的舊東西,而是整條東線鐵路的變遷。除了文字照片看板外,還有很多廢站的舊東西,像是上方左下圖的三和站裁撤公告。還有已經消失在幹線鐵道區間路權控制的路牌,與復古的站長辦公室陳設。
復古的站長辦公室 | 停止使用的單線區間路牌 |
而在拆遷這些舊東西與當下的產物之間,總是有個過度,所以東線拓寬工程的文物也沒少掉。拓寬後的文物,就是現在搭乘火車看到的現狀。所以搭乘火車到花蓮,再參觀鐵道文物館,就順利地把整個東線鐵路的前世今生給摸透透了。
史蹟保存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情境脈絡,因此若是能夠整片保存,則會更加珍貴,鐵道文化園區中還有其他也整修完畢的相關機關,如:「鐵路警察局花蓮警務段」的武道館、監獄;「工務段」的辦公廳舍、打鐵房、蒸氣機關車的加水塔、新改裝的機廠「陽光電城」,遠一點的「鐵路醫院」,以及尚未整修完畢開放的「管理處處長宿舍群」。
警務段武道館現在是展示間 | 工務段與警務段之間的中庭 | 永遠不嫌過時的工作警語 |
頹圮的舊處長宿舍 (伸手進圍牆拍得照片) | 蒸氣車加水塔現在 隱身在民間餐廳內 | 完全脫胎換骨的機廠— 現在是「陽光電城」 |
花蓮舊酒廠 與 鐵道文化園區 相簿 |
火車站搬遷走鐵路改道後,人潮與商圈就像浮游隨海潮漂到西區,留下了些許空虛與寂寞,然而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不少歷史氣息。現在這邊整區都是都市計畫的六期重劃區,順利的話,未來會蛻變為「洄瀾新都心」。文化局設計了一份六期文化導覽地圖,是個很適合兩小時到半日遊的自導式步道,時間更多的話,可以沿著舊鐵軌改建的「舊鐵道行人徒步區」散步,想像一下火車從門前過或房子後面緊貼而駛的畫面,或是走到市區邊界,想像著光華號往吉安奔馳而去。回頭再逛逛現在已經成為創意園區的舊酒廠,半日的時間就和這個曾經是鐵路頭的都市成為老朋友。
相關資料:
- 花蓮縣文化局地方文化館—鐵道文化館
- 花蓮縣文化局歷史建築—交通部台鐵管理局花蓮管理處
-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再生計畫
從ptt經過至此~
回覆刪除看完板主對鐵道歷史的解講,真是很有深度的鐵道旅行!
嗚嗚....好可惜我安排在第二天
回覆刪除沒想到它居然週日休館
又是功課沒做足的下場...
(不過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到松園別館去)
你的文章有彌補到我的缺憾了><
To Ryanne:
回覆刪除過獎啦,我就像開篇講的那樣,是個不專業的鐵道迷,這個地方的展示因為時間有限,都沒辦法細看,所以呈現出來的只是大略的樣子。
To RRobiking:
我本來也在想先去松園還是先來鐵道,後來還是想說順路看一下好了。剩下兩個小時也想說隨便逛逛,週日再來細看,沒想到逛到五點關門,才發現週日沒開。真是萬幸萬幸,不過也就只是匆匆晃過。不過松園我週日也有逛到喔。 只是也在拖稿中,嘿嘿!
台灣地區花蓮這邊能好好保存中國鐵道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