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3

慶修,吉也、安也!—吉安慶修院
Peaceful Chi-an, Hualien

吉安 慶修院相簿

不記得是楊牧還是哪位花蓮的作家,曾經寫過他自花蓮父執輩習得的日文,到了臺北的學校搞得日本老師不斷發噱的故事。
老師說: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講話卻有有濃濃的歐吉桑味,非常古怪。原來是因為花蓮長輩的日文腔調襲自早年花蓮的九州熊本移民。而老師說戰後大家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都能講很純正的東京腔,因此遇到這種外國人講話卻有很濃厚的地方腔,才會覺得大叔味很濃厚,而不斷發噱。
作者接在這個故事後面,分析了一下移民的原鄉困境,又繼續講了一些日本移民開發新天地的故事。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花蓮的熊本腔。讓我一直以為移民花蓮的日本人,以離臺灣較近的九州人為主,直到這次逛了吉安慶修院。

吉安的地名是由日本四國移民帶來的「吉野川」,而慶修院所屬的高野山真言宗,則是根源於近畿地區和歌山縣的高野山。至此,我心中的花蓮日本移民已經超出「九州人」的印象了。

慶修院的院落形式上,山門、廟埕、主殿、後院與廂房,都與其他佛寺相仿,毫無缺漏。只是不知是否因日式風格之故,配置不似傳統中軸線的設計。其他細部的建築語彙,比日本的仿唐建築更樸實,也許是移民村初期的經濟狀況使然。

手水舍將手洗淨後,我正式到主殿展開與日式佛寺的第一次接觸。從前的不動明王佛像現在立於階前,不再受供於大殿內,想來佛弟子還是起了分別心,把主位留給自己偏愛的佛。但仔細再想想,昔日的移民已走,「移佛」倒順利地留了下來。或許「七腳川」*的香火,確實足夠供奉歷來居民的信仰神佛。


與前幾年去的遊客相簿相比,寺院現在的裝置是越來越多了。主殿前立了枝洋傘,多供尊釋迦讓人浴佛。進了殿門,有幾張薄紗上面貼了介紹吉安與花蓮的單張飄呀飄著,兩側的迴廊,則有組音響,不斷地放送日文誦經的低沉男聲。正想要靜坐個五分鐘時,門外傳來了一陣人聲。國旅團的阿叔阿姨絮絮地聊天,帶團的導遊用小蜜蜂喇叭奮力地向大家介紹。以我的功力,看來「靜坐」是沒辦法如願的了。

參訪寺院很多規矩或習俗導遊都該跟大家介紹,這邊根據當天看到來幫導遊補些功課:
  1. 禁語:寺院為清修之地,大多都禁語,遊客雖非來修行也該尊重環境。
  2. 攝影:很多人與不動明王勾肩搭背的攝影,宗教上不太洽當。
  3. 儀態:在大殿上腿伸直的坐,腳板朝著佛壇,也是頗不禮貌的。

既然靜坐不成,那就下殿去和導遊談談。他說:他是花蓮在地旅行社的導遊,負責接待外縣市送來的旅團。我問他慶修院最近很紅吧,他說確實如此,像他兄弟兩一天就有兩三百位客人會帶到慶修院。我又亂猜大部分都是停留十五分鐘?他回說我估得很準,差不多是這樣。我不太好意思跟他提上面的意見,哪天臺灣導遊可以不用小蜜蜂,應該就是這些行為會被注意的時候了。

拜過了主殿後,再往內參拜院落邊角的八十八尊石佛。這八十八佛是日本四國的名山諸佛,再一次說明此地信徒與四國的淵源。八十八佛旁邊的簡介寫著:為了便利無法到四國的老弱人士,所以有了將諸佛集結起來的安排,這大概成了跟轉經輪一樣簡單的朝聖之旅了。

我遠遠地一口氣向八十八佛頂禮,選擇成為朝聖者中最不虔誠的一位,大概是害怕看到佛前眾人的祈願牌吧!沒有懸掛起來的祈願牌,感覺格外地沈重。自己心中與板上一樣的願望,正是證明自己也是芸芸眾生的證據。

求些什麼呢?吉也、安也!



*七腳川:cikasowan,阿美族語指「柴薪很多的地方」,也是吉安的在地名稱。
相關資料:

2 則留言:

  1. Dodd真是認真,這趟花蓮行連同觀光列車就一口氣寫了四篇。
    慶修院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對我有很特殊的意義,不知是不是因為這樣,一直無法下筆,好像怎麼寫都不對。
    如你所說,慶修院變了好多(不動明王也換了一尊新的,原版的可能收藏起來了),尤其大殿前的陽傘真礙眼。從我2007年初第一次去到現在,變化好大,越來越走味了,我們的美感素養還是不足的。
    你的三項導遊該注意的事說得真好,我也很怕遇到拿著擴音器帶大批人馬的導遊。

    回覆刪除
  2. To River:
    這個認真,本來也是有點期待的呀。(坦白地攤手)

    其實現在的樣子我也沒什麼意見,因為我沒看過舊的,又可能我對於被加法充斥的生活環境也麻木了。可是我對音響意見比較大,原以為到鄉間的修院耳朵可以脫離噪音,沒想到還得聽到人工的誦經聲。雜物多物品還不會交融在一起,但是聲音多很容易就混起來,實在難受。

    至於那三件事,或許也就是被吵到沒辦法觀照自己才發生的觀察吧。後來很快想到去搭訕導遊瞭解他人工作的狀況,也算找到其他樂趣,可能也是我的小小優點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