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劍舞楚天特展相簿 |
不過這篇並不是要講博物館如何精彩,而是記錄一下我的第一次博物館導覽志工體驗。我想踏入博物館圈已有一段時間了,不過每次博物館招募志工時,我都有雜事纏身,最後都退卻而沒報名。這次臺灣博物館突破自身的主題(臺博是個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傳統四大主題分別為:民族人類、動物、植物、地學。),與湖北省博物館合辦這場 劍舞楚天 楚文化特展,另外招募短期特展志工,終於讓我有機會了。
擔任志工前自然有些學科訓練,還有策展人在佈展期間的導覽,讓我近距離、毫無阻隔地欣賞文物。現在展覽已經結束了,讓我來重新回味一下這場看(講)了許多遍的展覽。
展覽文物中除江陵望山一號墓之越王勾踐劍外,全是湖北省棗陽縣九連墩1號、2號墓的文物。「墩」在湖北當地即是形容小山丘地形,早期考古探勘便已知這些都是古人的墓地,只是基於考古及文物保存技術的考量,並沒有立即開挖的需求。2002年為了開闢公路,進行了搶救考古,終於打開了墓室和車馬坑,一探墓中究竟。
.升鼎,附匕一件 楚器的典型,敞口、束腰、平底。盛牲肉用。五個鼎象徵墓主為大夫階級。出土時上有木蓋,內有殘餘獸骨。 |
(由左至右) .簋:盛食器,間於 五鼎中搭配使用。 .鬲:盛飯食器 .豆、銅盒 .有銘文之簋 .敦(音對):食器 |
慎克自作用簋 |
前兩次值勤,因為想講的太多,無法在閉館前講到一個段落,戛然而止。後幾次,我終於懂得割捨龐雜的細節,挑選出重點讓觀眾帶回家。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楚人也正是如此依循著周禮而運作。而這樣的概念一以貫之後,穿插了一些文物工藝之美,古人的生活便在導覽員的談笑間,進入了觀眾的腦海。
有幾場導覽和前後場的同仁重疊到,就先聽他們講半場,再開自己的場次,或是講完自己的班次,再回頭聽他們講後半段。可以發現儘管大家講的都是同一對楚人的故事,也都是裁剪策展人告訴我們的故事,旁徵博引的東西卻大不相同。有人引用詩經,強調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一脈相傳;有人引用楚辭,說明楚國地處南方的特色。有人用了日本文化來描述上古生活,也有人用臺灣原住民文化來比擬鬼神觀。
不論是何種旁徵博引,我想都是文化的擴散與延續。某些生活模式被支解後保留了部份(如飲食、服飾),有些則轉化成另一種方式延續下來(如樂舞、成語)。這些祖宗文化,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在追本溯源欣賞之餘,又像是在窺視某種異文化,加以前述各式各樣的詮釋與印證,正是逛博物館看考古文物展的多元與趣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