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3

傳統藝術季開鑼音樂會:盤之古 /
In the Begining

臺北市立國樂團辦理傳統藝術季已經有長達數十年的歷史。每年都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從過去聚集臺灣各國樂團輪番上陣,邀請中國大陸各地民樂團、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來台匯演,與傳統劇種文武場結合,到最近幾年和亞洲各國民族音樂融合,雖說傳統,卻又都是推陳出新。

今年的開幕音樂會,更是「傳統」藝術季的創舉。音樂會名稱盤之古,副題南管編鐘舞樂。春節前我才導覽完一場先秦上古的楚國文物展,裡面正好有編鐘文物,解說時屢屢提到曾侯乙編鐘,雖說以前就曾在國父紀念館聽過編鐘古樂隊演出,但是與南管結合,還是第一次見到,當然是要抽空欣賞。更何況北市國蒐藏的曾侯乙編鐘,長期作為中山堂的背景,卻遠比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還要少使用,當然要把握機會聽一下演出。而這套節目如果都要搭配編鐘才演得出來,那未來演出的機會絕對也是很少,畢竟要搬運這五噸多重的樂器,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原以為這場會和過去的傳統藝術季開鑼一樣,是以音樂為主的音樂會,直到過了十多分鐘,我才意識到這是齣以舞蹈為主的多媒體劇場。五幕故事:天之初、日之初、月之初、音之初、樂之初,分別講述盤古開天闢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伶倫製樂、律呂傳世的神話傳說。

由於這是場多媒體節目,所以各種感官的刺激非常強烈。前四幕的背景投影,有水墨大地、烈焰金烏、陰寒月亮、點點星辰,還有婆娑竹林。投影銀幕之大,大到我常常伴著空靈的音樂被畫面拉進想像中神遊。在盤古踏地時,我看著震動的土地,居然想到前陣子的東日本地震,我想:如果地震就是天地之始,那麼日本也會新生吧!在金烏滿天的火紅畫面下,我想到的是輻射威脅,只是眼下的輻射又豈是天帝之子作亂?人類除了自救,又何能盼來一位后羿解救呢?在末世謠言滿天之際,欣賞這齣天地之始的演出,實在是感觸良多。
在編舞部份,除了一些梨園戲的科步,舞者主要用的是禪門太極和一段陳太極。太極的一些動作:雲手、單鞭、棚擠履按,原本就是行雲流水,加以舞蹈美化後是更加華麗。到了后羿與嫦娥雙人舞時,對稱的如封似閉、玉女穿梭,更是好看。儘管兩位舞者都是女性,卻可以一剛一柔,兩人時剛時柔交替,展現出陰陽調和的美感。

然而在燈光、服裝、舞步之美外,對於音樂,我和同行的學妹有著同樣的感受:南管加編鐘一點也不傳統。國樂要怎麼走,早已是個陳年話題,有人著重演奏樂器的形,有人著重於曲式的神,也有人樂觀的將所有在地的聲音都視為民族音樂,更有人按著文本直指古代之聲。

在形的部份,南管本身毫無問題,是音樂的活化石。但在編鐘部份,則正是徒留樂器的形體,少了古樂之聲,甚至演奏的形也與出土時不同。或許是因為舞台設計之故,原本應排列成轉角的諸侯級設置,被拉成一排置於舞台正後方。天子宮懸,諸侯軒懸的禮樂制度,在這場音樂會中,並沒有展現出來,也因為如此,演奏還動用了四名舞者,共多達六人。至於神的部份,編鐘是音樂家神往的結果,然而清麗俊逸的南管,則在搭配宮廟的金石鐘罄後,變味成華麗盛大。上古的編鐘與中古的南管,融合在一起只能說有那麼點古樂神韻,不過明顯是現代創新的作品了。

過去的國樂團音樂,儘管大多都是標題音樂,但聆聽時可以是很單純的音樂藝術,這場表演有太多典故,反而變得很艱澀。我們華人看著解說字幕,勉強可以呼應小時候聽過的神話故事,場內有許多洋人聽眾,我就滿好奇他們切入的點到底是什麼?可以理解多少。抹去故事性後,他們或許比我們還能看到更多單純美感層面的展現,而少掉一些文化包袱。

作為本年度傳統藝術季的開鑼場,只能說這是場不傳統的擬古新表演囉!

2 則留言:

  1. 這場演出是不夠成熟的創新,許多東西待磨合。。。

    回覆刪除
  2. 是呀,跟節目的英文題目一樣「in the begining」囉!
    所以以這種節目作為「傳統」藝術季的開鑼場,很是「特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