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6

東引散策(三):東引風光
Notes of Tung-yin III: Tourist Sites

待到第二個星期,老天終於賞了個晚霞夕陽,
右側西引山頭上凸出的石塊,名為和尚看經。

雖然是以懇親之名去東引,但旅遊行程才是要緊事,就算我沒去看T. H.他也照樣放假幾天出來閒晃。所以儘管他已經帶過母親踏遍東西引,我還是拉著他陪我去了許多地方。

我們的友誼說不上深厚,不過T. H.是個會聊天的伴。大多數的景點我都自己去,少數則和他邊聊邊逛,快樂不少。恰好選到同遊的景點特色較少,閒聊之中也不覺得無趣,完善地發揮旅伴功能—一起消化雞肋景點。

因為T. H. 的邀請,有一個行程較難得:參觀位在東引制高點恩愛山的營區。吃過營區午餐後由指揮官簡介東引的戰略地位,再帶大家遠眺兩三萬公尺外的島嶼,自北而南是大陸的四霜島、雙峰島、蜘蛛島,再來是民國轄地亮島、北竿。 隨然說都是海外景緻,可惜在營區中相機不便拿出來,只能在這邊稍微說個嘴,當作記錄。

另外挑幾個景點來記錄,順便介紹給大家。三三據點、東引島燈塔、國之北疆。


  • 三三
這是個位在西引最末端的軍事據點,2010年二月,始對遊客開放,並安排阿兵哥導覽。現在立碑勒石寫作「三山據點」,根據馬祖資訊網站長劉家國先生指出,這是個明顯筆誤,原名三三就是編號第三十三號。不過導覽阿兵哥另外附會解釋為:「從連部到據點有三個山頭,因此訛寫作三山亦通。」

我去了三三兩次,一次和T. H. 騎車去,但他趕著收假回營,天沒黑就走了。一次是自己走去看夕陽。那天原有軍租船要來,不過開放給民人的船位太少(且馬祖本籍優先),我沒排上。我走了快一小時,想要以夕陽來排遣那微微的憂鬱,不過連老天都不配合,只給了我滿天的烏雲(1分鐘影片連結)

進據點前的停車場,有三個紅磚砌起的烤肉爐,嶄新、毫無用過得痕跡。我看不出這是馬祖風景管理處、鄉公所,還是國防部設置的。於是問了導覽的阿兵哥「這給你們烤肉用的麼?」他還以一個「你在想什麼」的表情,然後很認真的跟我說:歡迎來烤肉。不過真要遊客或村民來這兒烤肉,還不得不說「興致高昂」呀。

三三其實很單純的就是個眺望遠景的高點,並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如果往西看海,可以待在停車場烤肉爐邊,想待多久都沒關係(都可以來這邊烤肉了);不過往東想看村子,或是西引靜伏鱷魚的鱷魚頭*1,就得讓阿兵哥帶到營舍裡去,不能久留。

據T. H.的學姊說,三四月去參觀時,還遇上阿兵哥的砲操表演。我向導覽的阿兵哥求證,他說這種事情是沒辦法透漏,是可遇不可求,神秘得很。


東引島燈塔可能才算得上某些人眼中的景點。


根據資料顯示,東引本地人稱燈塔為「東引別墅」,可惜我跟本地人的交流可能還不夠多,沒聽聞這個稱呼。整體而言在此絕壁上,這精緻到連壯觀的鄉公所都無法相比的建築,絕對是島上最華麗的住所。更可惜的是,不論我日出前、日間,或日落後前往,都沒見到「別墅主人」。守燈人都偷偷地把燈點亮,然後躲回自己的城堡,悄悄地監視這十五秒三亮的燈。被發配邊疆的守燈人,能夠得到慰藉的,大概就是這精緻的建築與海景。(東引因為位置之故,這燈塔自然是我國目前轄下極北之燈。)

東引島沒有環島馬路行經燈塔,因此要前往燈塔得取道蜿蜒的水泥「燈塔路」 *2。有幾段像是穿過地塹,兩側岩壁夾道;又有幾段像是陸橋,護欄外懸崖入海。抵達燈塔前的最後一個景點「烈女義坑」就是一個峽灣懸崖。如果騎車前往燈塔,過了停車場還有一段石板路可以硬騎到燈塔大門,但大門之後就是臺階得棄車步行了。

大門邊有塊空地,立了塊寫著「太白天聲」的牌子,看了中文說明還是不懂所謂天聲之意,再看英文名稱Taibai Echo Point,這對著海峽的石頭山哪來回音呀,一路到對岸可是臺灣島呢。要等天聲回應,只有陣陣海潮中傳來的龍王神諭吧。

進大門後的階梯,不再沿著稜線或地塹,而是貼著離海大約七、八十公尺高的山壁前進。幾段裸露的山壁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岩石節理,然後經過一面大石壁漆寫著「光芒萬丈」,再轉過這個彎,就看到燈塔了。
與其他許多燈塔從陸側進入不同,東湧燈塔是從海側先見到燈塔,才上階梯到廳舍。在階梯旁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閩海關東湧鐙塔」。對於鐙的異體字我還不感詫異,倒是閩海關的用法我想了一下。中華民國海關有分基隆、臺北、台中、高雄四關,但燈塔也都是總局海務處所管,閩海關是什麼様的單位呢?這塊碑是不是東湧燈塔名列古蹟的證據之一呢?

細查資料,原來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國設置了沿海四海關:江(上海)、浙(寧波)、閩(福州)、粵(廣州)。只是這四關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僅剩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其餘三關僅負責本國民眾進出口貿易。直到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1842五口通商*3,海關轉被洋人把持才重啟功能。而洋人另有航運需求,才在沿海建設了大批燈塔並由海關管轄*4,形成這種特殊的管理制度,也留下了這塊碑。

整個燈塔區域除了有碑有燈,還有霧礮、霧笛,導航功能俱足。廳舍過去還分外籍與華籍守塔員使用,現在則都是華籍的「別墅」,也是充滿歷史的古蹟,更是遊客最美的景點。


.延伸閱讀:東引鄉誌第九篇名勝古蹟第三章東湧燈塔導覽
臺灣大百科全書:東湧燈塔


  • 國之北疆
國之北疆事實上不算啥景點,勉強列入的話可以算是個「人文」景點,還是個政治景點。海中的小礁石並無特別之處,過去叫「雞礁」,現在則稱為「北固礁」,純粹只是主權的象徵與畫不出界線的領海基點。*5

在這邊看到「北疆」界碑,與在烈嶼遙想國之西境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在烈嶼,沒有立牌宣告海上礁岩的主權以及國境,留給想太多的人一些模糊的空間,在西引這不但立了碑還有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解說牌,每位觀光客都可清楚的理解:有個名稱不清的國家,主權到此為止。不知道這是種侷限,還是種自知。離岸一浬不到的礁岩,擴展不了多大的領海面積,但總是展現了某種面向海洋的進取心,不過再看看三、四浬處遠黑烏烏的大陸漁船,這股進取的決心又好像有點動搖了。

此處在被取了這政治的名稱前依著地形樣貌叫作羅漢坪,岬角東邊有個澳口叫作后澳。來此處的行程,若不是配合T. H.的學姊來採集,停留了大約一兩小時,不然我大概十分鐘看完一塊碑就會走了。學姊與T. H.來過很多次,熟門熟路的穿過軍營翻過山頭指了石碑方向給我,兩人就直接去作研究的採集正事了。

馬祖風管處剛好在大興工程,除了鋪設另一條不用穿過軍營的道路外,更新碑石前的涼亭,改建涼亭後的廢據點,重鋪地坪拓寬腹地,工程進行中,整個場面亂糟糟。我拍了上面那張到此一遊照,也沒啥好憑欄遠眺的,就去羅漢坪上的小山坡找他們。

學姊研究的主題是種主要分佈在大陸的植物—石蒜。這次目標是東引這邊特別的種類叫作「紅藍石蒜」或稱「換錦花」。不過今年氣候不尋常,花期早了兩三個星期就結束了,只能零星找到一些已經準備渡冬的殘梗。我是第一次跟植物學者出野外,對於現在還有植物學者會出野外頗為興奮的。在學姊發現了一個植株後,我和T. H.輪流用小圓鍬與十字鎬往下挖深,準備把整片族群翻出來,計算集叢的規模,再讓學姊挑幾顆球莖回實驗室培養。沒想到越挖越深,居然挖出近三十株的規模,而且看似還有更多在地底。
好在植物學者挑了些健全的球莖,又剪了一個花苞準備讓教會師母養花,就已經日落東海,發號收隊不再開挖了。回程我們繞了山頭的另一側,不再經過石碑。山頭上有個近岸雷達,雷達後還有個據點,我們在低處看不清據點的類型,無法確定守軍與雷達的關係。我再靠近點,據點裡的「北疆之犬」就殺下來了。瞧它一跛一跛的跳下來,叫聲在山頭與澳口迴盪,老狗或許學不了新把戲,但是這阿兵哥的學長應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回到幹道馬路上,我另外看到一個方向牌指向后澳底,幾天後再過西引時繞了下去看看。有個廢棄的碉堡,嵌了一塊雕版:
島國邊境 波濤萬頃
崖巔崗哨 風中孤立

旁邊的解說牌介紹著澳口的海蝕柱海蝕洞,搭上前次來採集花草的行程,國之北疆的政治味隨著守軍精簡、撤點,早被冷颼颼的海風吹剩下明媚的自然風光。



東引散策一:阿兵哥    .東引散策二:東引的人、村子
.東引散策三:東引風光 .東引散策四:海上交通
東引郵記


*1. 西引島是個ㄇ字型的島嶼,三三據點位在西邊那腳,從東邊那腳看來,像是一隻大鱷魚,被稱為「靜伏鱷魚」。
*2. 很特別的是,鄉公所(或縣府)設置的路牌,燈塔路英文翻譯選用了Pharos而非Lighthouse。
*3. 廣州(穗)、廈門、福州(榕)、寧波(甬)、上海(滬)
*4. 預計2011年由財政部移交給交通部。同由洋人把持的海關引入與管轄的,另有現代郵政。
*5. 中華民國目前僅公佈臺灣與南海的領海基點與界線,並未公佈福建沿海島嶼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