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之門:勝利門。 從九宮碼頭過鄉公所歡迎牌, 進村前就會見到這座戰爭紀念碑 (點圖進相簿) |
小金門在小三通的動線上,是水頭碼頭延伸出來的一段盲腸,又或許說小三通的動線其實對金門人是個沒有發揮經濟效益的「線」,僅僅是機場、碼頭兩個點罷了。這趟旅程新認識的朋友,有幾位就是常駐廈門利用小三通往返的臺灣人,長達一年多的外派生活,是第一次脫離這條線,展開「認識」金門的面,(說認識也不過是駕車半日遊)。要讓他們抽空到小金門,大概就跟「國境」之西對他來說一樣,是個天方夜譚。
下午四點鐘船一駛開水頭碼頭,彷彿就離開了所謂的塵世喧囂。水頭碼頭就某種程度而言,就是所謂的「國門」,不過此行沒有離境,依舊是趟國內之旅。金門在小三通中有沒有轉型我是不太清楚,但是戰地特色卻很顯著地淡去。儘管國家公園保存了非常多的軍事據點,但看來就是有形無神,陽剛之氣蕩然無存。
交通船上幾位制服軍人和穿便衣的人士閒聊,往小金門的船班顯然是要收假上班而不是返鄉放假。不過志願役軍官的氣度就是比較淡定,沒有顯露出什麼鬱悶或愁苦。相較之下九宮碼頭上值勤中的軍紀督察士官,看起來就鬱悶多了。碼頭邊的旅遊服務中心,還有聊備一格的海巡弟兄**,觀光替代役弟兄,怎麼看都覺得整個島都是軍人。
我們循著環島戰備道,試圖一窺全島的面貌。這條路是近年來國家公園整理完畢的觀光路線,串連了一個又一個堡壘陣地,在陣地之間就是雷區海岸與防風林。儘管我知道早就已經解嚴了,而且我們是正正當當的觀光客,可接近這些管制區,還是讓人精神警醒,格外的興奮。(同行的阿泰是看到戴勝鳥而興奮不已。)
繞到了烈嶼的西岸,有數個五、六十年代工兵以海堤所圍的水庫湖,現在都成了生態豐富的溼地。不過我們到的季節略早,鳥況不佳,沒能享受大數之美。細看小鳥的功力我也沒有,所以就轉向海外,欣賞島外之島。儘管能見度不佳,但是眼光依舊會被廈門島的高樓大廈吸引過去。很難想像彼岸比大金門略小一點的廈門島,褪去戰地的特色與身份比金門還快、還徹底,我已經想不太起來「反攻大陸」跟「解放臺灣」的口號哪一個先消退的了。高樓飛快地蓋著,鋼骨一節節往上竄著,蓋到一半還沒搭牆的高樓,還真像是竹節一樣。140萬左右的人口聚集在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少了戰地的壓力,卻不曉得多了多少經濟的壓力。
回頭看看此岸的風情,有些砦條,有些蚵架,砦條段就是軍事區,蚵架就是聚落區。這邊的蚵仔是用支架養殖,和臺灣架篷牽繩串掛的樣子不太一樣,與砦條只是角度與密度的差異。傍晚時分,沒有看到夕陽落到廈門島後,反而看到趁著農曆月底的乾潮時分,來採收蚵仔的居民。雖然大家沒有開著小舢舨或蚵仔車,但是依舊有種漁村風味。
在進到聚落前,馬路邊出現了一些精神標語(勇猛剽悍、強身建國),還有枚手榴彈精神意象。不知道怎麼來著,這些口號跟地標,像是抖擻的老兵,有形又有神。所謂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金門的老兵凋零後,有種解甲歸田之感,而小金門這兒倒是老驥伏櫪、壯士暮年。
如果說兩岸冷戰是種主義的對抗,那麼兩地憑著各自的主義,生活了四、五十年,成就了一種戰地生活的「戰地文化」。而今戰爭主義失去了擁護者,金廈各自擁抱另一種文化。金門回頭尋找最初的原鄉文化,由國家公園和縣政府聯手按著觀光目的打造閩南僑鄉風貌;而廈門則是在國家經濟特區的加持下,往前追尋成就福建經濟門戶的大夢。
夾在中間的烈嶼呢?我還沒看到新的文化,但我想烈嶼人自己會找到,而且會是像烈嶼風雞一樣獨特的文化。因為生活需要一種主義。
*說到國境之西,烈嶼或許有其天生作為西境的命,幾個聚落分別名為:西路(上方最後一張圖)、西宅,更有一個西方。西方是個僑鄉社區,整齊的洋樓構成一條美麗的天際線,可惜現在成了落寞的街道。寂靜的程度乍看之下,差點以為自己來到極樂世界了。(西方社區照片)
**說聊備一格真是如此,十多分鐘的公共交通客船航線,根本就沒有什麼安檢的需求,九宮碼頭也沒見到什麼漁港設施,是個很單純的客貨港。
***本次搭配之金門集郵跑戳明信片紀錄
你讓我又想金門了
回覆刪除btw你的行文好認真阿~(佩服)
前幾次都是轉人家的,這次才是我的。
回覆刪除話說小金也會不小心讓你想到嗎?
(看得出來很認真用力嗎?我想要輕描淡寫像你一樣行雲流水呀...)
是親愛的家鄉,,,想家了,,,
回覆刪除小咪還沒去過金門
回覆刪除只能看格友們介紹
來瞭解金門了!~~
To 匿名:
回覆刪除小金門的鄉親真罕見,你好呀。
想家,就花時間飛去吧。不然打通電話也好。:)
To 小咪:
這篇只是金門的小小小部份,其中的「小金門」部份喔,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