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1

北高雙城記—從看歷史故事開始 /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高雄歷史博物館觀展相簿

國慶假期的第二天早上和來高雄遊玩的同學分道遊覽,他們去我2007年參觀過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我則去參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目的是已經看了一個月戶外廣告的2009世運城市—船承高雄特展

要認識一個都市,除了當下的時空切片外,在時間軸上往未來看夢想,或往過去看足跡都是快速且有趣的方法。高雄用了兩棟同為帝冠式的建築來辦這兩件事,一棟是前火車站(高雄驛)化身的願景館,另一棟就是此次拜訪的前市府大樓(高雄市役所)轉變成的市立歷史博物館。


在看了帝冠式建築的說明後,我想到戰後戴著中國宮殿帽子的建築。兩種都可以說是臺灣這種文化混雜的地方,必然產生的混搭風格,不過高下之判就在於建築師揉合的功力與建築的細節。高雄史博不但在外觀的構造上有很明顯三個日式屋頂搭配丁掛磚與各種洗石子磨石子的新式建材,還有內部希臘柯林斯式柱頭蕨床葉飾搭東方雀替樑柱這種有趣的組合。而帝冠式的建築,出現的年代與地區,也是在臺北被古典主義的和洋折衷塞滿後出現在高雄,正說明了高雄自30年代後突飛猛進的年輕歷史。

不過一棟房子是看不出什麼城市故事的,還是看看展覽吧。高雄港因為產業與交通的關係,還比高雄「市」在國際上有知名度。港口有種吐納世界的氣魄,帶進不少外國的視野。在我每天上班的途中,會經過七賢三路的高雄港牌樓,前面有一公車站就是「國際商場」。我找了半天只有看到崛江商店街,卻沒見著什麼「商場」。頂多見到一些港區的外籍船工來此地吃吃喝喝,姑且就認作「國際商場」吧!在資訊傳遞不再受限於要靠商船的人們來往,新的國際氣氛大概就需要世界運動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來引入,這或許也是高史館把過去與現代串連起來的觸媒。


鼓山區出土的臺灣關界碑
日治時期高雄漁船出海的關牌

從最早的鼓山小漁港,到中英天津條約打狗港開港,日治時高雄的銳意發展,至戰後加工區的設立,高雄終在國際航運上佔到一席之地。展覽從地理區位講起,接著展示漁村新船「進水」(下水)的慶賀場景,以及開港海關界碑等等。隨著港區近幾年來的發展,一方面談二港口南岸的紅毛港遷村歷史文物,另一方面講洲際貨運中心擴建規劃,除了緬懷漁村的純樸,也展現出高雄港的發展性。

可惜高雄港晚近產業外移與不景氣的衰退,搭配了已經凋零的拆船業展示,更顯得唏噓。好在有另一個展示主題是生活條件更好的高雄市,也聊以用「高雄已經成熟了,生活環境就要轉型」來勉強安慰。

且讓我用拆船零件工藝品:〈彈無弦琴〉來作觀展心得的結尾吧!

4 則留言:

  1. 雖然跑了相當多地方,但是高雄對我來說,卻是非常非常陌生的土地哩,只能說緣分未到嗎 :D

    回覆刪除
  2. To Russ:我覺得你是鄉野掛的耶:p

    回覆刪除
  3. 如果說,今天我要回到故鄉定居,要選擇住在哪裡?我必然挑選曾經柿糕雄是最精華鬧區的鹽埕埔。這裡在繁華褪色之後,卻呈現出一種莫名的靜謐感。同時,生活機能還是很好,閒暇前往壽山與西子灣並不太遠、逛愛河畔近在咫尺;懷著輕鬆的心情,吃吃這一帶的老店家(ps. 我超愛這裡的小西門燉肉飯,雖然是一種日風中式速食,簡簡單單,但我就是愛!)....

    回覆刪除
  4. To CarlBlueSky:
    雖然我的生活範圍會經過鹽埕跟哈瑪星,不過又剛剛好都可以走幹線(中正、大公、七賢、鼓山、臨海二)繞過這些市區。不過慢慢有時候為了閃紅燈也會繞繞其他平行路線,常常可以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像是第一次走大仁路發現三山國王廟,前幾天發現的書包大王,還有昨天去吃的米糕王。

    儘管這邊只是些五六層樓的樓房,馬路也不是最寬的,但是本來完善的規劃,可以說這邊先天條件良好,再怎麼落寞,都還有種世家大族的味道。對比台北而言(我比較熟可以舉例),信義敦南有種光影華麗,但是永康街、青田街的雋永則是更值得細細品味的。

    (小西門燉肉飯改天來試試: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