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中不時提醒自己,把人拿來比較是種忽視個體差異的行為,但人常常會陷入比較的情節,看遊記也不例外,讀兩人共遊的遊記就有點這樣的傾向。不論是旅途中的互動,或是同段旅程的不同觀點,都很適合拿來娛樂像我這樣的獨行客。這份男人與男孩的組合,對我來說更是格外有趣。
很多人把人生喻作一段旅程,這對父子遊記或許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是平實的互動與大人小孩的觀點,讓我發現不同的人生態度,對照自己的旅遊經驗回味再三。
旅遊對小孩子來說,大概就是到離家遠一點的地方玩吧!所以「走路」去旅行的玩法,由天真的魯家男孩發起。沒有考慮太多,就是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像是去南海朝聖的窮和尚充滿決心,然後把考慮再三的富和尚(爸爸)也拖了下水。
然而這到底是一趟旅遊,還是一趟走路呢?這就是男人與男孩間的矛盾了。兩個人對於這個過程的不同體認,讓我不時陷入誰在專心,誰在分心的漩渦。常常我們會覺得大人的專注力比較高,然而小朋友拿著模型小汽車坐在地上玩一整天,直到媽媽叫了吃飯都還抽離不了的專注,又是令人玩味的。因此男孩在這整個過程中,讓我覺得他非常投入在玩耍「走路」這件事上。不過這種專注,又與單車環島中,被譏為「追逐白線的旅遊類型」*不同。因為男孩本來就只是要走路嘛!
男人則不斷地被男孩責難「分心」到攝影紀錄上。對旅途的行進而言,觀察路邊的野花,確實是一種分心。但男人的分心,除了展現在打斷步調外,還展現在照顧照顧旅伴的責任,還有認真規劃路線、行程,甚至還有籌劃結束典禮的部份。「行萬里路」若似「讀萬卷書」,那麼盡力看世界,正是細讀了書頁中的珠璣字句。大人或許對世界已有了一些認識,少了一些新鮮感,但在人生歷練中逐漸培養的敏感度,卻讓大人還能再發現新的趣味。對「旅遊」而言,其實男人才是又認真,又用力。
這本書的後記是我最喜歡的部份。男人在期間努力的找尋新鮮與刺激,最後卻是如常平靜的生活。男孩看似沒有追尋什麼的踏實,卻以「蛻變」做結。每件事情,應該都有一個觸發。而每一個觸發點都像是一些小工具,幫忙我們拓展人生的道路。大多數這些小工具都是很輕巧的小鏟子或小圓鍬,偶爾則像是用來挖山洞的炸藥,威力強大了些。造成點小意外,在路上留下一些災情或坑洞,一時也許改變了我們往前看的視線,甚至是往前的路。不過久了,這些在路上的工程,最後都只是我們回頭的一些風景。就像男孩在訪談節目中說,他對整個活動的印象跟感受,是整體的,很難切片挖出一件記憶最深刻的事。
人生或許要有些專注走下去,又要分些心力來觀照路途中的點點滴滴,如此才可以走得又遠,看得又廣。
延伸閱讀:
- 兩個人的走路部落格
- 2008中時開卷好書獎,介紹影片、網誌
- 本書為臺北市立圖書館2010年1月「每月一書」
*除了競逐速度的單車客外,不少單車旅人對於騎完一圈,盯著公路邊線的行程非常的不以為然。個人認為無論如何,費心完成一件事都是值得肯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