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住臺灣、遊臺灣:讀《臺灣重遊》 /
Revisit the Place You Live

旅遊之樂趣,有一部分就在於閒適與愜意。臺灣島內的旅遊,這幾年常被稱作國民旅遊,便是輕鬆自在到人人都負擔得起。而也是這種自在愜意,才能讓人一趟又一趟不斷地重複拜訪一些地方。

年輕人在踏出旅遊的第一步後,什麼地方都是新鮮的第一次。直到累積了些許歲月,經歷足了,才會有「重遊」的狀況出現。舒先生的重遊,有不少便是累積十幾二十年的經驗才得的。

因此「重遊」之記,某方面也是種歲月之記吧!藉著紀錄重遊之地,也刻寫了歲月在地上、心上、身上留下來的各種改變。隨著歲月流逝,地景的改變或多或少,心裡的改變,是可有可無,而身體的改變,卻是無可避免。這三種改變的各種程度與組合,正是重遊中的樂趣。

地景改變之緩、之微,重遊時便充滿懷念。溪頭的大學池拱橋在池子裡的倒映,和父母那個年代的照片沒什麼兩樣。保安車站或菁桐車站的木房子,一樣有那樣緩慢的步調(集集想了許多年,但都沒去成,正是自己的歲月累積不足)。鵝鑾鼻除了夏天多了人來吶喊,燈塔日復一日地閃爍。北橫上的各座橋梁,顏色雖然變過好多次,但依舊是山谷中的焦點。

變化顯著、快速處,重遊有可能是驚喜,但也有可能是種傷感。高雄的大道與圓環,全部變成了藏著捷運路線的大十字路口。台中的夜市,各色小吃也翻過好多輪。只是小時候吃過的車輪餅,從四個十元漲到了三個二十元。阿里山的神木,已經被擺平躺在地上,要往林海走去才能看到另一棵香林神木。而鐵道旁的木棧道,也和從前滿是青苔的石頭路不一樣了。

回到標題的另一個重點「臺灣」,住臺灣又遊臺灣,顯示臺灣雖小也非一眼能看盡。而「重遊」之意,又隱隱有「得花些功夫來安排每趟遊歷」之意,不然天天逛菜市場也不會有什麼「重逛東區」之作。

有了距離的隔閡,地域上的分別,自有人文上的不同:說話的口音、建築的風貌,又或是農地裡的作物、港口裡的漁船樣式。舒先生筆下帶些臺北觀點,被書寫的在地人讀來或許有「都市俗」的驚奇,我雖有同為臺北人共鳴,但也對這樣的個人觀點感到頗為有趣。或許這是臺北「外省遺族」的多元文化表現。隨著交通與資訊傳遞的發答,以後可能都看不到,所謂外省的文化融入後,多元文化的代表要轉由東南亞新移民接手了。

看完書,來聽首改編自《南都之夜》的《臺灣小調》,字正腔圓地用國語歌唱臺灣,大概也可以呼應這本書吧。(取自1959年香港國泰電懋電影公司發行之第一部彩色電影《空中小姐》)


這本書原是讀來想參加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閱讀臺灣,探索自己」的徵文。可惜文筆不佳,如何都堆疊不出足夠的份量。文學之作難成,勉強寫篇網誌作個紀錄。
基金會或許要宣傳些意識形態,但閱讀自己家園的活動值得支持。讀完此書,於噗浪上順利的推薦給同學K閱讀。昨日(5/31)也看到他寫了篇讀書筆記。當時在圖書館只有看到這本的初版,後來跑了趟基金會看二版,也順便翻了其他書單上的書,很多都很有趣,可以作為閱讀的參考。
(下面這是徵文活動宣傳MV《臺灣是一本書》)

4 則留言:

  1. 貴網誌很優!

    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有真趣
    我很喜歡

    回覆刪除
  2. 謝謝歐校長謬讚。

    我對舒先生是相見恨晚呀。

    回覆刪除
  3. Dodd 的文字真的很棒
    挑這首曲子也挑好

    回覆刪除
  4. 是讀舒書有感而發囉。
    這首曲子,對臺灣學國樂的小孩子,應該都耳熟能詳,由蘇文慶先生改編為《臺灣追想曲》,頗受歡迎,時常上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