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百家爭鳴的大師精神 /
Listen to Great Masters with TCO

音樂會有時欣賞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種大師風采,帶回家的,不是聆賞的歡愉,而是令人低回的話語。前兩天聽完詹永明與趙寒陽先生的獨奏,緊接著又到中山堂聽這場百家爭鳴音樂會,如果前兩天的音樂會已經是大師風采,那麼這場音樂會更有種大師精神。

音樂會雖名為百家爭鳴,但整場的重頭戲就是李真貴與陸春齡(事實上真要聽完百家之聲也會累死樂友吧)。兩位先生今年分別高齡七十歲與九十歲,不知是否因習樂之故,一位用打擊樂活絡肢體,另一位吹笛子練氣,上臺時都是精神奕奕,春風滿面。

李真貴的演出,我以前有聽過溜子鈸,陸春齡我則是從未聽過。我已經算常聽音樂會了,而且是非國樂大師不聽,但不知何故,就是與笛子較無緣(連詹永明都是前日首聽)。有印象的大陸笛子名家獨奏,似乎只有在藝術公司舉辦的大堆頭國樂名家薈萃中,聽過的俞遜發與王鐵鎚,當時沒有寫樂記的習慣,現在只依稀記得當時為每位演奏家拍紅了手,如此而已。

北市國安排了李先生開場,打擊樂不論開場或壓軸,都很恰當,可以快速的熱場或是推到一個高潮作結。不過這首《龍舞》並不是很明確的協奏曲,只能說是打擊比較吃重的大曲子,甚至在擊樂編配上偏重在革類樂器,幾位主奏同樣都打鼓,使得李老的個人風采融合在北市國的擊樂團隊中,沒有展現出來,實在可惜。不過新加坡曲風對臺灣樂友算是比較陌生的風格,源於當地的曲目也少,聽來很新鮮。
↑音樂會後簽名會:李真貴與陸春齡

李先生演畢,指揮陳澄雄先生慎重的拿了麥克風介紹接下來出場的陸春齡先生。他說:「國樂發展至今幾十年,能夠不斷地傳承,就是因為國樂圈重視一種價值—倫理。老樂人的演奏技巧雖然不見得最好(應是指身體退化),但是他們為國樂多年付出,除了提攜指導學生,甚至還不斷上台演出,給後輩作最好的示範。接下來就請陸春齡老師。」(大意)

二老的簽名
陸老師這時從後台出來,他穿著棗紅色的長袍,拿著笛子笑呵呵,站到臺口朗聲道:他今年九十歲了,很高興有機會演出。我坐在最後一排,聽得字字清晰,他宏亮的聲音還沒演奏就已經傳出十足的精神。老先生和北市國的四位女笛手合演《喜報》,一點也感受不出指揮先前所說的技巧退化,吐音分明,不拖泥帶水。只是和李先生的擊樂一樣,五把笛子把本來像在描寫「報馬仔」的曲目,變成了「報喜隊」的陣仗,時而齊奏,時而對句,沒辦法單純欣賞陸老的演奏。好在接著是巴烏獨奏《節日舞曲》。《喜報》一曲主要展現了快板的靈活,而巴烏則是氣息的強弱,有幾個循環換氣,只差沒再多個幾秒,全場就要在曲中爆出掌聲了。

接下來的四首曲子,除了陳能濟的《原鄉與本土》因為有聽過,加上有許多很熟悉的臺灣素材,所以還能聚焦在演奏上,其他幾首我都還在回味陸老的演出。隨著思想起、留傘調、丟丟銅仔,殼子弦、大廣弦一段一段的演過去,終於到了中場,時間居然也已經九點了。下半場的曲目一首是西南風,一首是西北風,除了很新鮮的多聲弦制古箏有吸引到我的目光,曲調的部份我比較沒有共鳴,或許哪天真的遊歷過中國西南、新疆,我會對這種音樂有另一種體會吧。等到安可曲加上簽名會結束,已經近十點一刻了,實在是場超級豐富的樂季開鑼。

老藝人們的確有種風格,也有種舞台魅力。當他們的演奏技巧進入衰退階段後,人生歷練的色彩卻大大補足了這段差距,讓他們依舊能夠屹立樂壇。曲目安排其實不見得要有年輕的樂手來幫忙鋪陳,只要大師能夠站上舞台,相信觀眾都可以感受到那股精神,至少,樂迷也是可以理解這種「倫理」。看到陸春齡老先生這次的演出,相信再幾年也還可以看到他站在舞台上感動樂迷。


  • 本年度北市國的其他大師音樂會還有九月24日的劉德海(票已售罄)、11月26日的王國潼。
  • 北市國免費提供音樂會節目單已有段時間了,短短數面的摺頁頗能為聽音樂提綱挈領。然此次對陸春齡先生的簡介,細看應該是直接抄錄某唱片裡的介紹,又有「錄音師」,又有「專輯匯集名曲」等字樣,且篇幅為各演奏家中最短,實在與音樂會中重視的程度大相逕庭,還得請節目單編輯多用點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