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在天空閃耀,百花在地上開放……」搭著今年民國百年熱,各界人士紛紛從歷史中翻揀些可以發揮的題材,而音樂界無非就是舊歌重唱,舊曲重奏。雖說國樂早先也是從民間音樂開始發展,不過漸漸精緻化,和大眾娛樂有點距離,人們反倒聽較多流行樂。因此要演繹民國音樂變化,選擇流行過的曲目,輕鬆不少也比較容易有共鳴。
這句《群星頌》的開頭,想必只要唱出來,很多長輩都能跟著哼幾句。我曾在電視上的老歌節目聽過幾次,沒想到可以聽現場。回家想了很久,天上閃耀的群星大概以對地上盛開的百花為最佳,又或許百花其實是在地上歌唱的人們,因此當百花盛開時,人們便能透過歌曲找到知音。
國樂的發展不到百年,流行音樂也是,從電影、廣播、電視媒體發明後才盛行,因此這場音樂會請了警廣的主持人阿國和琇如主持,舞台裝成TCO Radio ON AIR,像在看一場實況廣播秀,非常有趣。百年流行樂切成幾個段落:上海昇平、電視開播、民歌校園、電視連續劇、偶像時光,各有代表。之間穿插幾首國樂合奏,包含王明星世界首演的《奇萊山序曲》、《今山古道》、《最愛是誰》、《送我一隻玫瑰花》,足足從七點半演到十點。
奇萊山序曲是世界首演,值得為它記錄一下。不過山的聲音是什麼呢?奇萊在百岳中佔有一奇、十峻、十崇的位置,我曾遠遠地在另一個山頭欣賞過,沒有登上去,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了。現在回想這首曲子也依稀只記得幾個小節,頭幾小節彈撥硬硬的接力撥弦,好像是砍劈的山勢,不過旋律一下子凌空而起,甩落聽眾而走了。舞台後方多媒體螢幕的數位動畫山系不斷旋轉,其實這序曲不是山的聲音,而是山的畫面,樂音帶著聽眾在山巔上飛越,看得到山之形而聽不見山之聲,三千六百多公尺的狂風靜靜地吹,草木默默地搖,整個氣氛冷冽、靜肅。作為音樂會的序曲,漫出一股詭譎的氣氛。
好在阿國和琇如緊接著上場介紹一下民國流行樂,從上海俱樂部開始講起。臺灣流行樂雖然從三零年代就與國際接軌發展,不過後續聲勢不如國語歌高,所以還是用了上海風情。演唱的歌手官靈芝用了較現代的唱法,和早年多用小嗓的原唱周璇、葛蘭、姚莉風格都不一樣。仔細查了一下資料,選唱的三首曲子(夜上海、我要你的愛、玫瑰玫瑰我愛你),是四零年代和五零年代的曲目,扣掉葛蘭在香港翻唱50年代的《我要你的愛》,原來上海的歌舞日子居然是戰爭後段!而非我過去一直以為的戰前十年,十里洋場的紙醉金迷真是太令人驚訝了。
接在50年代後,60年代是臺灣電視公司開播,由謝雷唱了《群星頌》,然後他說些出道往事以及和張琪的「恩怨情仇」,難怪他會在群星會中和張琪成為對唱的一對。然後70年代校園民歌、80年代連續劇、偶像玉女。每個時期都請到極具代表性的歌手來唱,李建復、金佩姍、潘越雲、林慧萍各有風格。奇怪的是,這些歌都在我有意識跟流行前出現,不過可能從小就愛看老歌節目,所以幾乎都有聽過。不過看電視時不太會注意歌詞的意義,認真聽現場演唱才發現這些歌詞,意境都很優美。像下面這兩首:(流行樂的好處就是容易在網路上找到)
李建復:漁樵問答 | 潘越雲:桂花巷 |
李建復是我一直都很喜歡的歌手,他唱了龍的傳人、歸、以及上面這首漁樵問答,安可還先請出了下半場才要登臺的潘越雲一起合唱他們「從來沒有同臺合唱過的」合唱曲—《京華煙雲》的片尾曲〈浮生夢〉↓(部落格加播同為他兩人唱的〈京華煙雲〉主題曲↓)
接連登場的金佩姍演唱《一代女皇》、《神雕俠侶》等、潘越雲演唱的《幾度夕陽紅》,都因為小時候不准看電視,而沒跟到流行,只知道當時有所謂的瓊瑤、二秦二林、潘迎紫等紅極一時的影視人物。這些戲劇也因叫座,數次重播,零零散散的偷看了幾集。主題曲廣為傳唱,才讓我聽過一些。
至於最後壓軸的林慧萍,更是在我長到跟流行的年紀時就交棒了,我差不多是周慧敏的時代。今年七夕,我在大安森林公園聽了北市交與林慧萍的演出,這次同樣曲目又聽一次國樂伴奏版,不論是哪個版本兩者都可以展現他過去的玉女風采,頗有看頭。
林慧萍:往昔→
綜觀華語歌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國樂器來點綴,這場全部用國樂團來伴奏,與歌唱節目慣用的交響樂不同,給了老歌新風貌。只是回想過去的社會單純,流行的事物可以一口氣紅遍大街小巷,好歌男女老少都朗朗上口,不像現在媒體通路比較分散,電視數十臺,還有網路歌手,藝人雖然都有舞台,只是觀眾種類變少就是了。所以老歌再怎麼變化,也不容易找回過去的盛況。或許這也就是百年流行樂得停在民國七十年代,畢竟90年代、21世紀初的經典,又是另一番景象,怎麼選都可能有遺珠,且留給時光來淘選了。(只是希望我五十歲聽演唱會可以有活力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